原標題:紅岩革命紀念館今日復館 “韆鞦紅岩”陳列展提檔升級
華龍網9月3日14時訊(記者 劉柳)歷時兩年的改陳,3日,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韆鞦紅岩——中共中央南方局歷史陳列”升級後重新對外開展。來自重慶市委宣傳部、市直機關工委、市委黨史研究室、市文化委等單位領導及部隊官兵、中小學生和各界群眾代表550余人參加了在紅岩革命紀念館舉行的開展儀式。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潘毅琴出席了儀式。
“韆鞦紅岩——中共中央南方局歷史陳列”今日舉行開展儀式。記者 劉柳攝
兩年砥礪 紅岩新展更增彩
“韆鞦紅岩——中共中央南方局歷史陳列”改陳工作從2016年開始實施,歷時兩年。升級後的展廳面積達2400平方米,展線長700米。分為“共赴國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霧都明燈——中共中央南方局駐足紅岩”“抗戰號角——新華方面軍”等十個部分。
升級後展出了600多張珍貴歷史照片、300余件展品、10余幅大型歷史油畫,其中,珍貴文物27件。記者了解到,被稱為“按住蔣介石脈搏的人”——中共秘密女情報員沈安娜的象牙印章以及周恩來、董必武等聯名簽署的“春長人壽花好月圓”顏太龍、吳大蘭結婚賀幛等珍貴文物都是首次與市民見面。
市民參觀改陳後的陳列展。記者 劉柳 攝
展覽改陳現場負責人表示,這次展覽改陳是在原展覽的基礎上對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軍重慶辦事處、新華日報和中共代表團以及紅岩人物、事件等進行深入研究的最新重要成果,全面展示了抗戰以來中共中央南方局光輝而豐富的歷史以及所孕育的偉大紅岩精神。內容豐富,將遺址實物、影像資料與新媒體相結合的方式生動還原,是一部紅岩歷史的鮮活教材,也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具體表現。
科技創新 紅岩文化新表達
除了新增加的珍貴文物,此次改陳堅持改革創新,文化與科技融合,讓紅岩擁有新時代新的表達方式。
紅岩革命紀念館根據著名抗戰歷史照片復原了被日軍轟炸後,重慶人民寫下“愈炸愈強”殘破圍墻的場景、被稱為“民主之家——特園”大門、“周恩來和他的朋友們”環幕視頻演示等,讓觀眾身臨其境。
市民在“紅岩記憶——數字體驗廳”觀看裸眼3D影片《重慶大轟炸》。記者 劉柳攝
重點打造的約200平方米的“紅岩記憶——數字體驗廳”,通過現代數字技術真實還原《重慶大轟炸》、《毛主席書寫“沁園春.雪”》的歷史場景。該數字體驗廳在全國文博系統首次採用兩屏三幕全息3D成像技術,結合AR和VR展示等集成化、數字化、一體化展示紅岩精神。
升級後的展廳使用了全程免費語音導覽講解,充分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只需輕鬆一掃文物旁的二維碼就有文字、圖片、視頻等文物相關內容呈現,為觀眾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講解服務,提升了服務功能和服務品質。
增強互動 人性化新體驗
升級後的展廳分兩層,在每一層,都充分考慮到了參觀展覽的人性化體驗,從展廳入口開始,有明確的導覽示意圖引導,導覽信息更是貫穿整個展廳。
文物展示、藝術場景和展品説明文字的高度,除考慮成人參觀需求外,也考慮了兒童等特殊參觀人群的需求,儘量降低高度、增強互動,並在原設計方案基礎上增加了參觀圍欄。在倣玻璃棧橋方式的秘密戰線展區,還特意為殘障人士設立了無障礙通道。
市民體驗油墨印刷。記者 劉柳 攝
在新增的油墨印刷互動區,廣大青少年還能親身體驗簡易油墨印刷樂趣,培育紅色基因情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改陳結合了多媒體數字技術以及展出內容、藝術場景、信息查詢等技術。“秘密電臺”的體驗便實現了展覽的信息拓展和展示互動。秘密電臺展區中央立著一台約莫七八十釐米高的多媒體體驗機,可面對面發送和接收密文。遊客除了通過眼觀的方式認知當年的秘密電臺,還能實際體驗加密電文的發送過程。
特意趕來觀看“韆鞦紅岩”升級版的沈先生説:“以前就來看過原來的展覽,這次改陳做的真的不錯,多了很多以前沒有的,更加生動形象了。而且也能帶孩子來,他們對現在的那些互動區很有興趣,不僅好玩有趣還能學到紅岩歷史,感受紅岩文化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