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隨手拍”助力保護重慶曆史建築
重慶日報  2018-09-06 09:59:32

【要聞 摘要】“隨手拍”助力保護重慶曆史建築

彭家大院。(市規劃局供圖)

  重慶日報訊 (記者 申曉佳)保護老建築,現在動動手指就能出一份力。9月5日,“發現重慶老建築”頒獎儀式在市地理信息中心舉行,獲獎的81名市民通過一款名為“發現重慶老建築”的微信小程式,上傳歷史超過30年的老建築照片和地理位置,為保護重慶曆史建築助了力。

  據悉,該小程式去年5月正式上線,目前已經收集到360多條老建築信息。南川區王家祠堂、萬州區柱山一小、江津區中山鎮魚灣村瓦屋頭莊園等老建築都因此獲得專家團隊的關注,並有望在考察合格後進入重慶市歷史建築名錄。

  南岸區市民張旸,通過微信小程式成功提供了一條身邊的老建築線索:重慶交通科研設計有限公司辦公用房。

  “聽父母説,辦公用房在我出生時就已建好,算起來至少有30多年的歷史。它外觀素雅,結構設計依山就勢,我覺得可能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張旸告訴重慶日報記者。

  日前,根據張旸上傳的數張不同角度的建築照片,市地理信息中心專業人員到現場進行走訪,得出結論:該建築修建於1976年,主要職能為辦公,見證了重慶交通科研設計公司近40年的發展歷程,是重慶辦公建築發展、山地建築空間特色演變的歷史見證及城市風貌的重要景觀。

  得知消息,張旸非常開心。她表示,今後要向身邊的更多人介紹這個方便的小程式,發動大家一起參與到老建築保護中。

  “我們希望充分發揮群眾力量,最大限度挖掘歷史建築線索。”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保護好散落于重慶各地的老建築,除傳統的區縣政府填報線索、老舊片區篩查等途徑外,市地理信息中心還開發了微信小程式。

  目前,從區縣報送、老舊片區篩查、小程式等途徑總共獲取老建築線索3000多條,已篩選出600多條線索分批進行現場核實。

  位於渝北區金剛村石獅社區的彭家大院,就是市地理信息中心工程師周湖森進行老舊片區篩查時發現的。大院背山面水,是典型的巴渝土木結構建築,木門窗上有精美的雕花,富於歷史韻味。

  經專家評測,彭家大院修建於19世紀初,距今已有近200年曆史,其建築佈局與傢具陳設等展現了清末傳統巴渝居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具有較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在老舊片區篩查歷史建築的過程中,我們還運用了大數據技術。”市地理信息中心地理調查設計所副所長何宗表示,為避免“大海撈針”,市地理信息中心提前運用時空大數據庫,對重慶相關地理、建築信息進行挖掘,發現了上千條有價值的線索,為歷史建築保護工作提供了方向。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