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又一“老居民”復活 龍門浩老街22日開街
重慶晨報  2018-09-11 15:27:29

【行遊巴渝 摘要】重慶又一“老居民”復活 龍門浩老街22日開街

龍門浩老街街景

【行遊巴渝 摘要】重慶又一“老居民”復活 龍門浩老街22日開街

龍門浩老街內根據重慶曆史打造的墻繪浮雕

【行遊巴渝 摘要】重慶又一“老居民”復活 龍門浩老街22日開街

龍門浩老街裏別具重慶風情的石拱門

【行遊巴渝 摘要】重慶又一“老居民”復活 龍門浩老街22日開街

龍門浩老街的美麗夜景 南岸區旅遊局供圖

  這是一條重慶主城最早的商業化濱江路,美食、夜景讓它一度聞名全國,霓虹璀璨之下的觥籌交錯、歡聲笑語讓這條沿江而建的道路,成為了人們欣賞重慶之美的絕好去處。

  這不是它的第一次輝煌。時光回溯,百年之前,一艘洋輪的抵達,為它帶來了數十年的笙歌鼎沸。一棟棟帶著歐式風格的小洋樓,在這裡拔地而起,為重慶這座內陸城市打造出了十里洋場的別樣風情。它,就是位於南岸區的南濱路。

  曾經的南濱路,只是美食夜景的地標,一棟棟承載著重慶曆史的小洋樓隱沒在燈紅酒綠之後,遺世獨立。

  “人因內涵而與眾不同,城因歷史文化而別具風情。讓這些‘老居民’不再沉默,讓它們成為這座城市最具魅力的‘住客’。我們將復活南濱路沿線的老街巷、老建築,讓南濱路真正的內外兼修。”南岸區區長陳一清説。

  隨著米市老街、彈子石老街的相繼“復活”,9月22日,龍門浩老街也將以全新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並和米市老街、彈子石老街連接在一起。

  “‘看見重慶’,南岸起風景。屆時,在南岸,看見的不僅是山城的景,還有山城的魂。”陳一清説。

  龍門浩老街22日開街

  修繕用了160余萬塊老青磚、40余萬片老瓦、3萬餘噸砂岩條石

  老城,作為一座城市的靈魂,見證了歷史的興衰,凝聚著一城的精華。那些穿越時間,歷經風雨留存的老建築、老街巷,總能喚起人們記憶深處的歷史舊影。

  龍門浩老街,屹立於南岸的江畔,曾經是真正的“洋人街”,鐫刻著老一輩重慶人的記憶。雖歷經百年風雨,昔日洋派文化仍在龍門浩老街留下了可追溯的印痕。

  重慶南岸濱江路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負責人徐強説,國慶前夕,這條“洋人街”的首期修繕工程就將徹底完工,屆時,遊客們可一睹老街的全新風貌。

  龍門浩老街首開區範圍內包含27棟建築,其中有6棟區級歷史文保單位建築、1棟優秀歷史建築、20棟風貌建築。

  為了“復活”這些老建築,修繕老街所採用的一磚一瓦,均是採購人員從老建築、拆遷地淘回來的寶貝。他們從湖北、河北淘到了重慶豐都、忠縣、墊江等區縣,共蒐羅到160余萬塊老青磚、40余萬片老瓦、3萬餘噸砂岩條石,如今已充分運用到老街修繕當中。

  街上的老建築“復活”了

  一棟棟展現新顏的老建築在花草相伴中,悠然訴説著昔日輝煌

  在老街裏,曾經只存在於照片之中的意大利使館舊址,在文物修復專家手中,被一磚一瓦地“復活”。

  美國武官住處一號別墅舊址、美國武官住處二號別墅舊址、望耳樓80號,原為美國使館別墅群區級文保建築,年久失修破壞嚴重,專家最大可能利用原有材料、保存原有構件、使用原有工藝,對其進行復原。

  新華信託儲蓄銀行舊址、海關別墅舊址的保存,則採用整體外形保護性清潔和內部整修粉刷方式進行修繕。

  依山而建的老街,擁有近40米的高差,從南濱路順著階梯步步向上,一棟棟展現新顏的老建築在花草相伴中,悠然訴説著昔日的輝煌。

  徐強介紹,首開區除了栽植鮮花25000株,還栽植了梨樹、棗樹、石榴樹等景觀樹木160株,撒播花籽草皮3000平方米。

  星光觀景台中秋開放

  華燈初上,軌道6號線神奇地從腳下穿過,如夢境般奇妙

  9月22日開始,重慶又將增加一處可以近距離觀賞軌道穿橋而過的觀景平臺。

  徐強説,在龍門浩老街頂端,將出現一個星光觀景平臺,人們站在其上,不僅能欣賞到重慶兩江四岸的風光,還可以近距離看到軌道穿橋而過的風景。

  星光觀景臺將在中秋時開放,這個平臺由10米×10米的全玻璃製作而成,將是欣賞渝中半島的最佳之地。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軌道6號線神奇地從腳下穿過,一切都如夢境般奇妙。

  屆時,星光觀景臺上將定期舉辦音樂會、觀影會、讀書會……讓這裡更具人文氣息。

  橋上跑汽車,橋下跑軌道,在星光觀景平臺上,重慶特色軌道穿橋而過的美景,將可以一覽無余。

  徐強介紹,龍門浩老街頂上的觀景平臺就修建在東水門大橋橋側,將成為全重慶看地鐵距離最近、最震撼的地方。

  除了眺望江對岸的夜景,龍門浩老街本身的夜景也是老街的一大景致。徐強説,白天的龍門浩老街和夜晚的龍門浩老街是截然不同的風情,晚上的老街展示著撩人的姿態,一片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五彩之光,分不清哪是天上的星星,哪是人間的燈火。據了解,老街的開燈時間已經確定為每天19:30—22:00。

  留住城市文化精髓

  墻繪、浮雕、圓雕……每處都是打卡時自拍的好背景

  為了留住城市文化精髓,在老街中出現了很多綜合性公共藝術,由墻繪、浮雕、圓雕等組合而成,每處都是打卡時自拍的好背景。

  徐強説,現在已經建設完成了包括《老街往事》、《時光索道》、《龍門煙雲》在內的主題裝置,每件公共藝術裝置的靈感都源於真實的歷史記載,根據歷史文獻、老照片融合創作而成。

  在龍門浩老街,遊客還能感受到那份歷史的厚重與懷舊,老街內,有一個由石塊堆建組合而成的拱門,這個拱門還原了上世紀的風貌,讓人仿佛時空穿梭般,來到舊時威嚴的城門之下。

  龍門浩得名于宋代題刻

  “龍門浩月”曾是巴渝十二景之一

  下浩,又稱“龍門浩”,從長江上游至下游方向,分別稱為上龍門浩、下龍門浩,江面有上下兩條石梁突出江面,石梁中間有一浩口。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有人刻“龍門”二字于江邊的石樑上,故名龍門浩。

  乾隆《巴縣誌》記載:“浩在太平門大江對岸禹廟前。水中二巨石,各大書龍門二字。皆紹興中刻。石斷處可容小艇而入,曰龍門。龍門石有大磧曰黃魚嶺。降水西南來,必掃磧澳徐折而出,水脈橫涌江心,迴旋圓轉,其形如月。浩即港,巴人謂小港為浩也。”

  此外,“龍門浩月”也是明代“渝城八景”和清代“巴蜀十二景”之一。

  龍門浩前臨長江,後依真武山,南鄰海棠溪,北接玄壇廟,是南岸重要的水陸碼頭和通川南各地的必要之地。過去,在龍門浩老碼頭上岸豎著石碑,高約2米,寬約1米。因歷史原因,碑身被毀。

  1890年,中英簽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重慶開為商埠,龍門浩碼頭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第一批英國人進駐重慶辦洋行、建住宅、開酒吧等。1937至1946年間,美、蘇、英、法、澳等30多個國家先後在重慶開設大使館,其中意大利、比利時大使館均落戶龍門浩。

  隨著西方文化的涌入,巴渝文化被注入了來自各國的新鮮血液,文明之間的交匯碰撞,鑄就了重慶昔日的繁榮。

  重慶開埠後,棗子灣和馬鞍山是英國商人、外國教會開辦洋行、建立教會醫院和慈善機構較為集中之地。陪都時期,美國大使館、英國大使館、比利時大使館、意大利大使館和新華信託儲蓄銀行、中國銀行國際部等機構分佈在棗子灣的街巷和樹林中。抗戰時期,美英軍事機構集中設立於棗子灣。

  20世紀90年代後,多數工廠生産經營下滑,開始關停破産,熱鬧的南岸老街逐漸衰落。近年來,歷經了大規模的拆遷和建設後,迄今為止,在南岸的馬鞍山、棗子灣、建業崗、周家灣、米市街、下浩正街、董家橋、海獅路、黃家巷等處,還保留有少量歷史街區和開埠時期至陪都時期留下的建築遺址。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