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盤活邊角地建公園 首批30個將在年底建成投用
重慶日報  2018-09-20 10:46:47

【滾動】【滾動新聞】重慶盤活邊角地建公園 首批30個將在年底建成投用

社區公園意象圖。(受訪單位供圖)

【滾動】【滾動新聞】重慶盤活邊角地建公園 首批30個將在年底建成投用

渝北雙鳳橋,一大片老舊小區,合圍著紅森林公園。

  公園裏林木繁茂,曲徑通幽,但和大部分老舊社區公園一樣,這裡設施陳舊,除了幾個石桌石凳供人休息,幾乎沒有什麼文化娛樂設施。公園人手不夠,缺乏精細的管護,雨天裏,公園林木深處多年沉積的枯枝爛葉,會發出一股霉味。

  周邊小區的居民,甚至願意走一段遙遠的路程,橫穿馬路,到空港廣場去休閒遊玩,也不願到近在咫尺的紅森林公園去。

  老舊社區的居民,為啥不能擁有一個好的公園?讓高檔小區的設計師來為雙鳳橋一帶的居民設計一個公園,怎麼樣?

  這可不是玩笑,而是即將變成的現實。市國土房管局傳來消息稱,近日,龍湖集團已經中標,將調動包括AECOM在內的共9家國內外知名景觀設計團隊,在全市建設92個高品質的社區體育文化公園。

  目前,全市92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方案出爐。按照計劃,雙鳳橋這座新公園在內的30個公園,將在今年底首批建成並投入使用。其餘的將分批次在2020年底前完成建設交付。未來20年,這些公園將由龍湖運營管理。

  1800余畝邊角地將變身社區公園

  雙鳳橋的這座新公園,並非是將紅森林公園推倒重來,而是重新選址。它位於紅森林公園旁邊的一塊空地。多年來,後者一直是當地居民的一大麻煩:垃圾遍地,野草叢生,大家甚至都不願跨入半步。

  這種在此前舊城改造中被閒置下來的空地,被稱為邊角地。市國土房管局相關人士介紹,所謂主城建成區邊角地,主要指未登記土地使用權屬,實際控制人為區政府(管委會)或市(區)土地儲備機構(投融資平臺),不宜單獨實施項目建設且土地面積大於1畝的國有土地。

  無處不在的邊角地,成為城市“疤痕”。它有損城市形象,也浪費了寶貴的城市空間,還給群眾生活帶來不便。

  今年初,我市召開的重慶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實施包括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行動計劃、實施以需求為導向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動計劃在內的“八項行動計劃”,期望以此來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此後,我市又提出“推進主城‘四山’‘兩江四岸’生態及遊憩功能建設,實施增綠添園,用心辦好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小事、好事、身邊事”的要求,提升城市品質,增加城市開敞空間,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經過大量調研論證和借鑒外地經驗後,隨即,市國土房管局啟動了主城建成區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建設工作。92塊邊角地被納入規劃,地塊最大面積95.9畝,最小僅為2畝。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上述分佈于主城各區的邊角地、共計1817.6畝土地上,將誕生綜合型、親水型、園林型3種類型的社區體育文化公園。

  “這對於提升城市品質非常有好處。”重慶大學房地産學院教授王林表示,將邊角地建設為社區公園有利於生態多樣性,不僅能提供市民活動休閒場所,還能改善臟亂差狀態,是提升城市品質的民生實事。

  200多萬名市民盡享舒適與便捷

  最近,通過招投標,龍湖成為這批社區公園的承建方和未來20年的管理運營者。公園將如何建設,建成後將是怎樣一番模樣,到底會給居民生活帶來怎樣的便捷?

  “不同的地塊,我們會因地制宜設計方案。”龍湖景觀設計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兩路組團的公園地塊為例,他介紹,該地塊周邊以行政辦公用地為主,兼有少量的教育科研用地與商業用地。鋻於此,該地塊設計在滿足各類人群運動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周邊商務人士的人文關懷,重點打造“輕運動”系列健身,同時將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科學健身18法”融進公園場地設計中,將室內運動移至室外,為周邊商務人士提供隨時隨地的更好更舒適的戶外運動場所。

  市國土房管局相關人士透露,這批社區公園,可服務周邊市民約213萬人,將實現體育設施功能最大化。運動項目,包括五人制足球場、標準制籃球場、三人制籃球場、羽毛球場、排球場、乒乓球場等等。同時,社區公園會考慮不同年齡段兒童、青年、老人的鍛鍊需求,把從小孩到老人“全民運動”的概念植入在社區體育文化公園的每個角落。

  除此之外,上述社區公園還兼具社區性、文化藝術空間等屬性。所謂社區性,就是通過對公園出入通道的合理設計,讓公園周邊一公里範圍內的居民步行可達。按照規劃,至2020年,重慶主城區範圍內將實現步行500米範圍內有社區公園的目標,居民“小區門口即公園入口”。

  所謂文化藝術空間,一是在公園內設計藝術長廊等公共藝術空間,通過藝術展覽讓市民獲得文化體驗,二是根據各區域文化特色,在各自的公園裏植入當地文化符號。

  引入民間資本參與公共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社區公園中,“智慧生活”將會無處不在。除了24小時圖書館、24小時無人販售機、智慧廣播,還有智慧之眼視頻監控、感測設施(如環境因子檢測)、智慧求助設施等。

  龍湖相關人士舉例説,公園的下水道井蓋裝有感知裝置,當井蓋發生傾斜就會自動向管理中心報警,避免遊人跌入下水道;公園的路燈上的感知設備,能根據自然光的亮度自動開關路燈,滿足需求又能節能降耗;公園裏的噴灌設施能夠根據土壤的溫度和濕度自動啟停。

  對於即將誕生的92個社區公園,一些城市管理專家看到的不僅僅是城市品質的提升,還有體制機制的改革對於城市管理水準的提升。

  “長期以來,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服務産品,客觀上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服務差的現象。”重慶大學教授季曉明説,類似這樣的城市公共服務項目,引入民間資本融入公共服務,不僅能用市場化方式提高公共服務的品質和水準,而且為城市公共服務管理探索出一條新路。

編輯:朱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