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心島 重慶重要的生態留白
重慶日報  2018-09-27 14:15:19

不簽【焦點圖】江心島 重慶重要的生態留白

雲陽龍角鎮中州島。

  重慶的江心島是大山大江糾纏、碰撞的産物。它們為大山大水的重慶,增添了溫婉、唯美和詩意,也是重慶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資源。

  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常年通過遙感影像對這些江心島進行監測,並對部分江心島的自然人文本底資源進行了調查研究。今天,讓我們來看看千姿百態的江心島。

  “從長江入境的江津石蟆到出境的巫山培石,重慶境內691公里長的江面上,常年出露水面的江心島主要有12個,地理愛好者稱它們‘十二金釵’。”市地理信心中心副主任李靜介紹説,這“十二金釵”,從上游到下游,依次是中壩(江津)、溫中壩(永川)、中壩(巴南魚洞)、珊瑚壩(渝中)、廣陽壩(南岸)、中壩(巴南木洞)、桃花島(巴南)、南坪壩(巴南)、下中壩(涪陵)、坪西壩(涪陵)、皇華島(忠縣)、白帝島(奉節)。

  事實上,人們對這些江心島的命名,也體現了重慶地理環境下獨特的山水文化。比如這些江心島中,叫“壩”的多而叫“島”的少,體現出重慶人民對“平壩”的熱愛:在這座到處是山的城市,人們但凡見到平一點的土地,就十分喜悅,統統起上個“某某壩”的名字。只有碰到像桃花島、皇華島、白帝島這樣高差很大的江心島,才不得已稱“島”而不稱“壩”。

  大家不難發現,重慶人特別愛給江心島起名“中壩”。重慶江心島“十二金釵”中就有4個“中壩”。從字面意思講,中壩就是指江中的平壩,表意明確,像極了重慶人耿直爽快的性子。

  不過,在江河密布的重慶境內,江心島並不是長江獨有。涪江上就有琵琶島、富金壩,沱江支流瀨溪河上也有河心島,還有一些隨水勢漲落而出現的季節性小島,它們共同組成了重慶獨特的江心島資源。

  市地理學會地理文化專委會主任張海鵬介紹,江心島的形成絕非偶然,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往往與峽和沱等山水資源相生相伴。像廣陽壩的上游就是銅鑼峽和郭家沱,下游就是明月沱和明月峽;木洞中壩的上游就是明月峽和溫家沱;魚洞中壩的上游是貓兒峽和白沙沱。

  除了長江中的江心島之外,在嘉陵江、涪江、瓊江等支流中,也有大量的江(河)心島。他們主要受曲流的影響而形成,流淌在低山丘陵間的水流不斷擺動,對凹岸不斷侵蝕,對凸岸不斷淤積,形成曲水流長的河曲地貌。河灣逐漸收縮成頸口,形成類似于渝中半島最窄處鵝嶺一線的“Ω”形頸口,經過一次次洪水的衝擊或人工開鑿干預,頸口會最終貫通,形成新的水流通道,河流也會截彎取直,從而形成一座曲水環繞的江心島,比如合川涪江上的富金壩、榮昌瀨溪河上的河中村等等。

  一座座的江心島,是巴渝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重慶重要的生態留白。

  市地理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何志明説,在遠古時期,流水環繞的江心島是天然的庇護所,能夠阻擋岸上大型猛獸的侵擾,為早期人類提供了棲身之所。像廣陽壩就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及側身屈肢墓葬,證明這裡很早就有人類活動。

  到了冷兵器時代,以釣魚城為代表的半島和以皇華島為代表的江心島,以其易守難攻且交通方便,又成為天然的軍事要塞,對巴渝文明的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

  到了近代,廣陽壩、珊瑚壩和魚洞中壩等江心島,因為相對平坦的地形和便捷的水陸交通,先後建起了機場,成為中國空軍抵禦日寇的後方基地。

  新中國成立後,這些江心島也紛紛換新顏。利用千百萬年來淤落在島上的泥沙形成的疏鬆易耕的砂質土壤,廣陽壩建起了園藝場。面積較大的南坪壩、桃花島和江津、魚洞、木洞三處中壩,也都成了糧食和果蔬基地,為主城源源不斷地供應著優質的農副産品。

  如今,生於巴山渝水間的江心島,連接著大山大江和城市。歷史悠久、生態良好、景觀獨特的江心島,正成為重慶生態文明建設的寶貴資源。

 

編輯:朱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