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市如何走出建設新路?百姓如何享受詩意棲居? 城口 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大巴山特色生態城
城口城市全景
每一個城市都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城口也不例外。
地處大巴山腹地,位於重慶最北端的城口,處於渝東北及三峽庫區與大西北的交界點,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説。在人們心中,城口之美美在生態、美在紅色歷史、美在悠久文化,山神漆器、城口老臘肉、城口蜂蜜等更是家喻戶曉的“城口名片”。正是這些內涵之美,勾勒出城口獨有的特色之景。
城市品質提升的號角已經吹響,今天的城口還在構築新的美景。
這種美景來自於更高品質的城市建設,依託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大巴山特色生態城,城口掀起城市建設攻堅熱潮,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讓百姓享受詩意棲居。
城市建設
【數説城建】
2018年,城口縣城市建設攻堅戰重點項目共計57個,總投資約44.91億元,2018年完成投資11.4億元。
截至6月底,城口縣共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11次,共計規範城區佔道經營2000余起,規範流動攤販2200余人次,整治道路沿 線門市夜市燒烤佔道600余起,受理投訴熱線120余起,消除新增違法建築41處2233平方米。
城市建設攻堅戰打響以來,城口縣共徵收房屋857戶、面積181233.29平方米,徵收土地1628.1畝,完成回遷安置1929戶。
自2013年啟動棚改工作以來,城口縣累計完成城市棚改2133戶、28.44萬平方米。
北屏鄉太平農民新村、高山生態搬遷移民點建設後全景
1 一張藍圖繪到底
城市新貌既躍于紙上又屹立大地
城市建設要想看到“詩與遠方”,必須以科學的規劃為依託。
如何把百姓對城市美好未來的期待變作現實?城口的思路是做出一份好的規劃,並將藍圖繪到底,既要讓城市新貌躍然于紙上,又要屹立在大地上。
有長遠眼光和歷史耐心,才能讓棲居的城市變得優雅而美麗。城口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很多“城市病”往往源自於規劃問題,因此不能“哪需要建設哪才做規劃”的思維,而要更多樹立“哪有了規劃哪得到發展”的理念。
近年來,城口在全面推進城鄉總體規劃工作中,深入推進“多規合一”工作,按照“1+3+N”規劃體系(“1”即城口縣城鄉總體規劃;“3”即貫徹落實城鄉總體規劃的實施意見、城口縣違法建築整治方案、加強村鎮建設規劃的實施意見;“N”即若干專業規劃、專項規劃),實現了規劃編制管理全覆蓋。
《城口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口縣城鄉農村生活垃圾專項規劃》等25個專業專項規劃已編制完成的同時,城口還完成了修齊、明中等4個鄉鎮的總體規劃,82個村分析指引規劃和79個村建設規劃,實現了規劃從城到村的全覆蓋,總投資達到2200余萬元,創下歷史新高。
今年以來,城口縣城鄉建委還聯手相關部門和鄉鎮,進一步加強了城鄉規劃管理,制定完善各類規劃,積極推進“多規合一”和“一張圖管理”。據悉,今年初確定的12項規劃和8項項目前期工作均已全部啟動。高楠鎮、東安鎮總體規劃編制已完成初稿,修齊鎮、明通鎮總體規劃已完成評審,蓼子鄉、雞鳴鄉、沿河鄉總體規劃編制已基本完成,城口縣多規合一數據庫建設已完成初步成果……
規劃出爐,如何保證對規劃的全方位管理和執行?
針對此問題,城口不僅做到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房屋建設、園區管理、鄉鎮管理相統一,還嚴把關工程放線、驗線和規劃驗收等關鍵環節,及時發現和制止違法建設行為,堅決遏制擅自改變規劃的現象,實現了規劃執行全天候。
河魚鄉核桃壩農民新村全景
2 項目工程再提質
城市改頭換面背後凸顯建設邏輯
“濱河公園路修好了之後,我們去晨跑就更方便了。”城口居民唐先生非常感觸地説,這幾年城口變化真的大,路多了、路好了,環境優美的新小區也多了,更重要的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了。
這幾年,城口居民對美好城市的嚮往從理想走進了現實。
據城口縣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重點項目和工程建設是城市建設攻堅的主戰場,因此城口有序推進工程建設,以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為重點,全力推進“一濱河、一環道、一片區”重點項目建設。
于城口而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就是為百姓創造“看得見的福利”。
在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進程中,去年城口展開了46項重點工程項目,總投資49.5億元,今年計劃完成投資14.9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7.58億元,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形象有質的提升。
比如備受居民關注的濱河公園路南岸建設項目,目前完成20%形象進度,濱河公園路北岸預計年底完成招投標。同時城口還先後完成了二橋至殯儀館段市政道路改造、船梁子市政道路、大東門引道工程、快速通道入城段等10條市政道路及管網建設,城市棚戶區道路綜合改造項目已經全部完工,臨街房屋外立面改造、城市主街燈飾改造、土城老街改造等工程更是讓城口煥發新顏。
城市形象與品質提升的背後,必然有著建設邏輯。從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和成效中不難看出,城口的建設邏輯就是以人為本,不僅讓城市有“面子”還要有“裏子”,要以建設提升民生幸福度。
因此,在重點項目工程中,城口的公益項目建設也是重中之重。
據了解,城口的公安消防大隊營房遷建完成主體工程,城口中學食堂建設工程完成主體,復興小學改擴建、木瓜壩小學進入設計階段,縣人民醫院門診急診綜合樓完成主體建設,縣健康療養院項目已完成基礎開挖和邊坡治理,18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已全部完成。
東安鎮興田村農民新村
3 科學管理精細化
用繡花功夫繡出城市新品質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管理的目標就是讓城市中的人生活幸福。
在推進城市品質發展中,城口認為城市的規劃建設很重要,管理同樣很重要。特別是要用繡花的功夫去解決城市的環境問題、堵車問題、安全問題等,才能繡出城市的新品質,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一方面,城市建設本身就需要更科學更精細的管理。
據了解,城口縣城鄉建委將19項審批工作納入行政管理服務中心窗口集中辦理,全力支持幫助企業升級增項。為加強對建設工程的安全監管,城口紮實開展“兩防”“打非治違”等整治行動,持續深化安全生産大排查大整治大執法專項行動,累計檢查項目24個,下發隱患整改通知書20份,查出安全隱患96個,整改完成96個,整改率達100%。與此同時,城口還不斷加強對建設工程的品質監督,嚴格施工許可和竣工驗收管理,規範房屋建築和市政工程招投標活動,為城市品質提升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城市管理水準的全面提升還需要通力協作。
在整個城市建設攻堅過程中,城口縣城鄉建委聯手縣城市管理局、縣城鄉規劃執法大隊等相關職能部門通邊協作,全面加強城市建設管理,令市容市貌整治效果明顯,去年城口市容市貌群眾滿意度調查名列全市第三位。
據了解,城口縣城鄉建委及相關部門近年來全力完善城市治理機制,研究探索城市管理執法新模式,做到問題早發現、處理在一線、解決在源頭,同時積極開展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強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已啟動數字城市城管建設規劃。特別是新一輪“五城聯創”工作開展以來,城口的生態空間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品質進一步改善,生態制度進一步健全,城市特色景觀打造基本成型,城市綠化工作走上規範化、制度化軌道。
今年以來,城口縣城鄉建委等部門進一步加大了市容環境整治力度,規範城市管理秩序。截至6月底,共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11次,規範流動攤販2200余人次,消除新增違法建築41處2233平方米,綜合環境整治再上臺階。
4 統籌發展景象新
城鄉之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城口縣河魚鄉處於大巴山自然保護區,是獨具特色的楹聯之鄉、山地雞之鄉。
早在2013年,河魚鄉就獲得了農業部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稱號,2014年成功創建市級生態文明鄉鎮和平溪村市級生態村,今年更是摘得市級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的新招牌。
河魚鄉究竟是如何騰飛的?據了解,近年來河魚鄉依託美麗鄉村建設,把鄉村旅遊作為新興産業培育,按照“人口下山、産業上山、産品出山、遊客進山”戰略,結合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和旅遊扶貧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
美麗的山水,深厚的文化,特色的旅遊,豐富的産業,河魚鄉的美麗鄉村建設讓一個平凡的鄉鎮釋放出了新的價值。
事實上,河魚鄉並不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唯一得益者。
城鄉統籌發展的春風下,城口所有鄉鎮的人居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人居環境的改善造就了更多鄉鎮探尋經濟、民生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在農村危房改造中,城口共計改造危房26669戶,投入補助資金近3億元,解決了貧困戶基本的安全住房問題,貧困戶的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在特色小鎮建設中,不少鄉鎮的場鎮功能不斷完善,規模不斷壯大,有力地推動了鎮域經濟社會發展;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中,城口以凈化、硬化、亮化、美化、綠化為抓手,著力提升住房、飲水和出行條件,建成38個農民新村,涌現出了一批以東安鎮興田村、嵐天鄉大黃溪村、北屏鄉太平村、雙河鄉余坪村為代表的美麗宜居示範村,已經形成先進帶後進、後進趕先進、共建和諧文明村的良好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城口在建設中非常注重對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例如高楠鎮方鬥村是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目前正在組織高楠鎮編制《方鬥村保護髮展規劃》,全面加強對歷史建築、傳統民居等傳統建築的保護力度。
從去年開始,城口圍繞“一房一片一鎮三村”(“一房”指農村危房改造;“一片”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範片;“一鎮”指特色小鎮;“三村”指美麗宜居村莊、傳統村落、綠色村莊)項目開展工作,多措並舉,穩步推進,突出特色、消除危房、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有力提升了農戶生活水準。
城區之美與鄉村之美在這裡相得益彰,它們各美其美又美美與共,共同在城鄉建設一體化中,鋪陳出城口美好生活的新景象。
王靜 劉廷 圖片由城口縣城鄉建設委員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