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國首個商圈高鐵TOD到底有多厲害
重慶日報  2018-10-15 18:16:16

  原標題:全國首個商圈高鐵TOD到底有多厲害?

【焦點圖】全國首個商圈高鐵TOD到底有多厲害

全國鐵路專家參觀重慶沙坪壩鐵路綜合交通樞紐項目。記者 羅斌 攝

  “重慶沙坪壩站鐵路綜合交通樞紐TOD項目是構建客運站為商服綜合體的範例!”10月12日,在渝舉行的“市域鐵路與城市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經理特別技術顧問何華武在論壇主旨演講中説。

  所謂TOD,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是規劃一個居民或者商業區時,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種非汽車化的規劃設計方式。重慶,正由龍湖集團在沙坪壩打造的上述TOD項目,是全國第一個商圈高鐵TOD。

  讓鐵路樞紐實現“自我造血”

  專家認為,鐵路和城軌發展影響著城市空間格局,規劃建設鐵路樞紐要構建客運商服綜合體“自我造血”功能,以實現客運站的多維互動與協調發展。

  在“以站建城”理論中,美國學者羅伯特·切爾韋羅把英國倫敦的經驗歸結為:以鐵路為骨架展開的城市。即在車站地區建立密集的、功能混合的社區、組團或新城鎮。正是因為鐵路網絡先期形成,城市軌道交通與之配套,才避免了建成後城鎮交通對汽車的過度依賴。

  專家建議,在規劃建設鐵路樞紐時,應思考如何通過構建客運站為商服綜合體的方式,將其由傳統單一客運業務轉變形成客運、商服綜合體,使其具備自我造血功能,良性循環。通過以綜合樞紐站、場為中心,對上蓋及毗鄰地塊進行綜合開發,以物業及商務收益彌補建設成本及運營支出,實現客運站的多維互動與協調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全國第一個“站城一體化融合開發”項目,重慶沙坪壩站鐵路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具有重大的示範價值。

  沙坪壩站鐵路綜合交通樞紐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物業開發)項目,通過無縫換乘設計,實現了交通人流、過境人流與商業中心之間便捷、高效的聯繫。

【焦點圖】全國首個商圈高鐵TOD到底有多厲害

龍湖光年項目效果圖。(龍湖集團供圖)

  大咖紛紛點讚這個項目

  深挖47米,修建一個8層的地下綜合空間,將高鐵、城市軌道、公交、計程車等諸多交通方式集合一體,讓乘客真正實現樓上樓下無縫換乘——這就是沙坪壩鐵路綜合交通樞紐,它不僅是全國首個“站城一體化融合開發”項目,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地下鐵路綜合交通樞紐。

  車站和城市,如何實現一體化?重慶的這一重大項目,到底有怎樣的首創價值?

  圍繞鐵路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按照城市的功能和格局進行産業配置和生態環境營造,從而打造一座高鐵新城——按照這樣的思路,作為本次沙坪壩鐵路綜合樞紐綜合體開發的主體,曾參與重慶觀音橋、大坪等多個商圈建設的龍湖集團提出在沙坪壩鐵路綜合交通樞紐的高鐵車站上蓋進行商業開發的設計構想。

  值得一提的是,沙坪壩站鐵路綜合交通樞紐一改傳統土地平面出讓模式。空間權屬上,蓋下建設綜合樞紐,蓋上通過招拍挂進行開發,讓空間資源得到了最大程度利用,綜合樞紐與上蓋建築形成多層次立體結構,從而實現將樞紐項目為核心延展為包涵交通、商業、城際旅遊等功能為一體的公共服務空間,引領城市發展。

  “這一次不是普通的上蓋商業去接駁公共交通核,而是從設計、施工、運營開始的站城一體化融合開發。”重慶龍湖方面相關負責人介紹,正是在這種理念下,設計者和建設者都致力於讓高鐵車站深度融入城市空間,成為城市生活有機組成部分。空間佈局上,地下空間承擔全部交通換乘功能,實現各種主要交通方式的“零距離換乘”,極大提升城市核心商圈的交通功能。

  作為戰略項目,龍湖將該TOD項目命名為“龍湖光年”,同時邀請國內頂級的設計團隊:中鐵二院、中建西南院、林同棪國際、上海奧雅納;與六大國際頂級設計團隊:日本日建設計、日本GK、德國ECE、德國Leox、香港Woodsbagot、美國Terrain,合作共創。在建築形象、夜景照明、商業空間、導視標示、智慧管理等方面精益求精,形成了現在的方案:成渝門戶,三峽夔門;改革潮頭,乘風破浪。

  除了主體形象外,設計團隊還結合重要功能,設計了不少特色空間。比如橢球型交通核,這是一個非常醒目的標誌性的形體,是軌道、高鐵、廣場、商業之間的大客流轉換空間。配置了扶梯+4台2.5噸的快速電梯。特別是這4台快速電梯,最短30秒,可將130人,從負7層運輸到地面。

  在項目西側,高鐵穿樓的位置,龍湖為這個全國矚目的TOD項目設置了大退臺,打造火車觀景平臺,未來還準備引入觀景餐廳。在這裡,高鐵進出站的景觀盡收眼底,這將成為全國獨有的高鐵網紅景觀打卡點。

  除了零售、餐飲、娛樂這些傳統業態,項目還將提供教育培訓、健康醫美等新業態,同時在努力整合公共服務資源,比如:遊客服務中心、港澳自助簽注、護照身份證辦理、智慧旅遊等社會服務。快速高效的公共交通,豐富便捷的綜合服務,將引導居民喜愛上高鐵+地鐵+步行的新模式,更將推動城市高品質的發展、給居民帶來高品質的生活。

  預計項目落地之後,將會給三峽廣場商圈,帶來60萬人次/日的人流增長,新增4萬個就業機會,增加社零總額50億,這將為沙坪壩老城區帶來新一輪的城市更新和發展。

  “這是難度最大的項目之一”

  沙坪壩站鐵路綜合交通樞紐項目位於沙坪壩核心商圈,下面是繁忙的高鐵站房和行進的高鐵列車,日均超過30萬人流在項目下方穿行。作為全國首個在已通車高鐵站上進行施工修建的項目,如何確保施工安全、如何進行交通組織、如何進行施工策劃,都是擺在本項目建設者們眼前的國家級研究課題。

  重慶日報記者從重慶龍湖沙坪壩樞紐項目部獲悉,TOD項目從啟動開始,多次組織國內施工專家對項目施工方案、安全防護方案進行討論分析,並邀請重慶市建委、沙坪壩區建委、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相關專家現場指導施工修建措施。

  項目順利修建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搭建堅固的安全防護。據介紹,該項目安全防護鋼結構總用量超過1000余噸,其中站前廣場巨型防護大棚高16米、寬20米、長150米,用鋼量達200噸,由32根圓鋼巨柱為防護棚承力構件。為保證公交站結構安全、防止滲漏風險,每一根巨柱均直接放置於一層結構主樑上且不與結構剛性連接。據悉,保證鋼結構巨柱獨立屹立16米高而不受周邊風荷載、振動荷載的影響發生傾覆,是站前廣場巨型防護大棚施工的關鍵。

  項目另一個修建難度,就是施工的交通組織如何保證人流量的正常通行。為保障三峽廣場與小龍坎、石碾盤之間的密集人流通行,建設者們在火車站廣場東西兩側均設置了兩條近150米長的鋼結構安全通道,而6米寬、5米高的空間,也能確保緊急情況下消防車的正常通行。由於項目位於核心商圈,工程材料運輸只能在晚上進行,加上又鄰近重慶師範大學、重慶八中、麗苑酒店,夜間施工被嚴格限制。為此,項目引進了智慧化材料採購及運輸管理系統,並導入重慶市交通路網路況的信息,並與當地交通管理部門聯動,確保項目修建時的內外交通順暢,滿足日夜交替施工的需求。

  此外,由於造型複雜、施工難度較大,龍湖沙坪壩樞紐項目從設計到施工的全流程都應用了BIM技術。在設計過程中與結構、幕墻、機電、內裝專業緊密溝通,進行全專業、全過程的一體化設計思考;施工過程實現“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産、裝配式建造、穿插式施工、信息化管理”,通過新的建造技術的應用,減少傳統的現場施工作業對場地的佔用,並大大降低了施工難度,縮短了施工週期。

  “做了幾十年工程,這是難度最大的項目之一,”中建八局西南公司龍湖沙坪壩項目負責人曾度鋼説。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