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2018年10月18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黎帥 通訊員 張韋)“種在自家土地裏的茶,各管各得,當然要認真管好,才有更高的收益。”10月15日,在重慶市秀山縣峨溶鎮蔣家村茶葉基地裏,村民們正忙著除雜草,鐮刀鋤頭齊上陣,忙得不亦樂乎。
蔣家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耕地面積8036畝。近年來,該村大力發展以油茶、茶葉為主的特色效益農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蔣家村原有1300畝油茶,去年11月,又新發展了1000余畝福鼎白茶。”峨溶鎮副鎮長梅先鋒介紹,茶葉基地採取合作社加農戶模式發展,實行統一供苗、栽植、供肥、技術、銷售,分戶種植。
村民們在茶葉基地裏除雜草。通訊員 張韋 攝
為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蔣家村的茶葉基地採取套種形式。“在茶葉基地套種玉米、蘿蔔等農作物,既能有莊稼收成,又能對茶起到保濕、遮陰的效果。整個夏季,我們都不除草,就是為了茶苗不被曬死。”刨開雜草,基地茶苗長勢一片良好,村民們的欣喜都寫在臉上。
茶葉基地裏套種的蔬菜 通訊員 張韋 攝
茶葉種植後,由合作社統一提供肥料,並培訓相關技術,村民分散管護。“自家有幾畝茶葉地,就管護幾畝,管護資金為200元一畝。外出務工者家的地,就由合作社承包給其他村民。以後茶葉有了收益,也都是村民自己的。”梅先鋒告訴筆者,為使村民利益最大化,基地將建立茶葉加工廠,走産銷一體路線。“目前計劃的是,茶葉産量效益全部歸村民,合作社則從加工銷售中獲益。如此一來,村民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我家有4畝多地種了茶,因為有政府各項政策支持,又提供肥料,又教種植技術,目前都長得非常好。”今年55歲的村民文萬英説,自己非常贊成村裏發展茶葉。“比打工好,等以後老了,也可以摘點茶葉創收。”
峨溶鎮蔣家村茶葉基地的茶樹 通訊員 張韋 攝
“從目前長勢看來,明年春就會有部分收益。除了春茶,還有夏茶、秋茶,盛産後,預計每畝年收益可達4000元。”該村第一書記余雷介紹,明年,基地還將新種植茶葉500畝。同時,建立加工房,進行後期加工、銷售。
“看到村民們積極性這麼高,我相信,大家一起努力,蔣家村一定會越來越好。”對於蔣家村的美好明天,余雷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