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市民記住“回家的路” 我市正籌建地名文化博物館
如同姓名對於一個人的重要,一個地方的名字也是如此。每一個地名,都是一段無法抹去的歷史記憶,承載著濃厚的人文情懷。
日前,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告一段落,正在做資料入庫工作。來自重慶市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數據顯示,我市共收錄地名454676個。其中不乏有歷史文化底蘊、有故事的“老”地名,將被保護沿用。
重慶地名精彩各異
2014年開始,全國啟動了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重慶地名普查由市民政局牽頭,民政局區劃地名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的地名普查按照“保護為主、合理利用、深入挖掘、傳承發展”的原則進行。
據統計,此次全市共普查出地名454676個,較改革開放初期開展的第一次地名普查的6萬多個,增長了7倍多。其中,既有“江州”“巴郡”“解放碑”“紅岩”這些文化底蘊濃厚的地名;也有“天星橋”“九龍坡”“伏牛溪”“文星灣”這些畫面感強,使人遐想聯翩的地名;還有“海棠溪”“鯉魚池”“鶴皋岩”“煙雨坡”“黃桷晚渡”這些充滿詩意、令人神往的地名。
不能讓老地名丟失
隨著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大量新地名涌現,有一些具有重要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地名也面臨消失。
重慶市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隊總幹事、重慶地方史研究會理事、重慶曆史文化名城專委會委員吳元兵認為,地名是展示重慶文化的重要“名片”,蘊含著巴渝大地演化變遷的各類歷史信息,如果消失的話著實可惜。
他舉例説,在重醫附二院下面曾有一個地名叫“灑金坡”,是一條靠近懸崖的陡坡,太陽西下,余暉灑在山坡上,把樹木和山崖照得金燦燦。這樣帶有詩意的地名,體現出重慶人豪爽中又帶著浪漫的性格,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魁星樓的開發而消失。
還有“蹇家橋”這個地名,得名于六朝重臣蹇義,他的歷史很值得去了解。在“五三”“五四”大轟炸期間,蹇家橋街道被大火焚燬,燒了三天三夜,所有房屋都毀於一旦。抗戰勝利後,這條街道被重新修建並被命名為“五四路”作為紀念,卻被不少人誤以為是取“五四青年節”之意。
沙坪壩區大學城附近還有一個地名叫做“飛雪岩”,重慶極少下雪,為什麼會起這個名字?吳元兵介紹,因附近有一個千年古剎飛雪寺,梁灘河流經該寺北側的龍洞堡斷層,濺起的水花如同寒冬飛雪,很美,郭沫若還寫過一篇同名文章。
沿用有歷史意義的地名
重慶城在不斷進行改造,新的建築會覆蓋老街老巷,那麼老地名就這樣消失了嗎?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給出的答案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老地名將被保護沿用。
一條老路或一個老片區,面臨拆除重建,若是原址新建,那麼將直接沿用原名,若相隔不遠,就直接移植老地名。對於被新建築覆蓋的部分老地名,將在新建築旁為這些有歷史內涵的老地名立碑,撰寫下其中的歷史故事,讓更多後人知曉。
據悉,普查結束後,市民政局將負責組織編纂全市地名區劃圖、錄、典、志等出版物,建立完善地名網站,開發研製地名信息化服務産品,並形成歷史地名認定標準。在這次普查中,就已篩選出了400個“美麗地名”進行保護,挖掘地名故事。
將拍攝15集地名文化片
為了鞏固地名普查成果,我市將加快轉化打造“地名文化名片”的步伐。
據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介紹,我市將啟動地名文化片攝製,共拍攝15集,每集20~25分鐘,涵蓋重慶地名的産生、歷史變遷、功能、特點、發展趨勢和文化傳承等內容。同時,編制《重慶市區劃地名圖錄》,採用數字化工藝,編繪序圖組合區縣地圖組,展示我市政區、地勢、交通、旅遊等;編印《重慶市歷史地名圖集》,展現我市3000多年政區、城市地名發展變遷軌跡,保護地名文化遺産。還會在雲陽、城口建設省界標誌物,促進邊界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目前,我市正在籌劃建設地名文化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巴渝地名文化的魅力。
在重慶地名文化體現最突出、人員交往最繁華的渝中區,試點建設老地名文化藝術標誌物,並附著地名中文拼音、故事簡介、地圖、核心精神詩詞、歷史題材繪畫、歷史文化信息二維碼等內容,讓人們記住“回家的路”。
重慶市文物局表示,對於鄒容路、巴蔓子墓,呼歸石這些歷史悠久,有人文內涵,或是發生過重大事件,記載了重大優秀歷史人物並且深入人心的地名,待整理後也將專門進行統一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