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記者10月25日從市財政局了解到,重慶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進會本月初舉行,會上潼南、銅梁等20個區縣分別就重慶區域內的瓊江、臨江河等10條河流現場簽訂協議,納入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市財政局負責人介紹,重慶處於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國家重要淡水資源戰略儲備庫,承擔著保護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的重大職責,在長江流域乃至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肩負重大使命。今年2月,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等四部委在重慶召開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暨推動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工作會,永川、璧山、江津3區在會上簽協議,率先在璧南河建立流域橫向補償機制。5月,重慶市發佈建立流域橫向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開啟“加速度”。
重慶出臺的“實施方案”明確,以各流域區縣間交界斷面的水質為依據,達標並較上年度提升的,下游補償上游,反之,則上游補償下游。補償金以每月100萬元為基數,鼓勵區縣採取對口協作、産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多種方式實施橫向補償。對今年10月底前建立補償機制、簽訂3年以上補償協議的,一次性獎300萬元對上下游區縣建立流域保護治理聯席會議制度、聯防共治的,一次性獎200萬元。對上下游區縣有效協同治理、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的,市級轉移支付傾斜。與此同時,對補償機制建立滯後的區縣,市裏以考核基金的形式加以調控,水質超標者,市級相應扣減考核基金,並納入兩級財政強制清算。
“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明顯。”該負責人介紹,以璧山區為例,該區正採取組合措施提升境內流域水環境,兩年內將整治工業污染源1600多家,關停不能達標的企業和治理無望的企業;升級改造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確保出水穩定達標排放;整治山坪塘水庫,並加強對農藥、化肥使用的指導和管控。
據悉,2020年前,全市19條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且跨2個或多個區縣的次級河流將全部建成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經過兩次集中簽約,目前還剩小安溪、阿蓬江等河流未建橫向補償機制。市財政等部門正採取措施,爭取年內簽訂協議。(記者 廖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