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2018年10月29日6時訊(特約通訊員 蔣炎均)重慶豐都縣南天湖鎮三匯社區7組村民羅樹安2003年和老婆謝素梅一起到浙江打工。經過5年的打拼,他們感覺在外打工終究不是長遠之計。2008年,夫妻倆小有積蓄後,就決定返鄉養牛和煮酒創業,靠傳統手藝實現致富。
羅樹安正在和酒曲。特約通訊員 蔣炎均 攝
放棄打工返鄉創業
2003年,羅樹安和謝素梅夫婦已為人父母。由於雙方父母都是在農村,家境也不寬裕,家庭經濟捉襟見肘。當時的三匯村,除了種植烤煙外,也沒有其它掙錢的門路,夫妻倆就決定外出務工。
“我們一直在浙江臨安的一個節能燈廠做工。這份工作還不錯,每個月收入6000多元,回來時,手頭就有30多萬元的積蓄。” 羅樹安説,他們到浙江去打工,是因為謝素梅的哥哥謝邦權在那裏打工多年,熟悉那裏的情況,能夠給他們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羅樹安説,當時他們出去時,孩子已經兩歲了,為了出門掙錢,就把他放在老家由父母撫養。到2008年時,兒子羅飛洋已近7歲,該讀小學了。家中父母逐漸老了,在家務農和帶孩子也比較辛苦。隨著年歲的增長,他們考慮到常年在外,對孩子來説,缺少父愛母愛,對他的成長也不利。對父母來説,也沒有盡到孝道,就決定返鄉創業。
“回到家後,和父母孩子生活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心裏感覺很踏實。為了讓一家人過上好日子,我們決定儘早開始創業。”羅樹安説,回到老家後,他們經過多方考察,決定開始養殖肉牛。
樹安的老婆將玉米發酵。特約通訊員 蔣炎均 攝
修建牛場養殖肉牛
2008年,羅樹安就用在外打工掙的錢,花費15萬元修建了佔地2000多平方米的養牛場,開始養牛。2013年,他成立豐都縣樹安養殖場。現在,該養殖場年出欄肉牛15頭左右,存欄40~60頭。
“親人們看到我們附近幾個養豬大戶賺錢了,都勸我養豬,但我經過慎重考慮後,還是決定養牛。” 羅樹安説,養豬的技術要求高一些。如果豬生病了就要打針喂藥,比較麻煩,而牛的抗病能力強得多,甚至很少生病。萬一無錢買飼料的話,牛還可以放到山坡上散養,豬則不行。相比之下,養牛更有優勢有保障。
牛場修好後,羅樹安就花費15萬餘元買回了30多頭牛開始飼養。當時由於資金有限,買的牛品種大多數都是本地牛,長勢不好。羅樹安就一邊飼養,一邊學習養牛技術,並逐步淘汰了老品種,換上了紅安格斯、西門塔爾等新品種。
“養牛要注意做好防疫,平時飼養也還是要講一定的技術。”羅樹安邊配飼料邊告訴筆者,給公牛配料時,一般是按照體重100斤最多加1斤精飼料,再喂草料和酒糟,還要盡可能讓它吃飽,那樣它才長得快。對於母牛,則不要喂得太好,因為長肥了産崽困難。
羅樹安指著牛場的一頭長得很壯的牛説:“這頭牛已經養了一年多點了,已長到了近1噸,賣得到1萬多元。”他告訴筆者,他的牛主要銷往恒都公司,另一部分就賣給上門收購的人。養牛的第二年就開始有收益,逐年增加,現在穩定在一年收入10多萬元。
開辦酒廠增加效益
羅樹安的養牛事業步入正軌後,他考慮到拉酒糟養牛的成本較高,為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就于2014年開始煮酒。2017年,他開辦了南天湖清湶酒業,並取得了較好收益。
“我養牛的酒糟主要是從暨龍鎮拉的,由於那裏酒糟數量有限,每次去拉來只管得到2~4天,這樣一來,成本就高。不如自己開辦酒廠,那樣一來,酒可以賣錢,酒糟也可以用來喂牛。”羅樹安説,他開辦酒廠以來,做到了賣酒和養牛兩不誤,起到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作用。
羅樹安説,他的酒廠用的水是沱沱壩的水,水質很好,加之煮出的酒從不作假,因而品質純正,很受消費者歡迎。當天,在羅樹安的酒廠,筆者看到夫妻倆正忙著將放了曲藥蒸熟了的玉米裝到池子裏發酵。不時,有人到他這裡來買酒。
“我的煮酒技術還算可以的,賣的也是良心酒,不然我每天産的1500多斤酒就不會很快就賣完的。”羅樹安説,他産的酒根本不用拉出去外賣,在當地都是供不應求。
羅樹安告訴筆者,他煮酒收入每年就有40多萬元。酒糟用來喂牛,也給他省去了酒糟錢和運輸的費用。現在,羅樹安一家通過養牛和辦酒廠,已經過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