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2018年11月8日6時05分訊(通訊員 周芮)11月初,重慶九龍坡走馬鎮燈塔村一農家小院裏,滿院子挂著的長長麵條在地上留下漂亮的光影。101歲的鄧開明老人穿梭其中,輕輕地撫摸著麵條,對身邊的孫女王朝素説:“可以收了。”
孫女王朝素54歲,麻利地拿起晾曬好的麵條往屋裏送,刀起面落,長長的麵條被整齊地切短。鄧開明老人小心地捧著面,用白紙一把把包好,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滿院子挂著的長長麵條 通訊員 周邦靜 攝
“奶奶在這裡做了一輩子的麵條,對面很有感情。我們擔心她的身體,不讓她幫忙,而她平常卻總愛來院子裏轉轉,總想來幫忙。”王朝素説,老人耳朵不太好,但身體健康,生活能自理,腿腳都很好。
鄧開明老人出生於1917年。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她就在走馬鎮開了這家面坊,這也是當時該鎮唯一的一家面坊。附近老百姓一日三餐所需要的麵粉、麵條都會送到這裡來加工,他們用一斤麥子換回九兩面,而面坊只收取少量的加工費。
百歲老人和她的百年老面 通訊員 周邦靜 攝
即便如此,能吃上麵條也是件很幸福的事情。“當時村裏人普遍都很貧窮,吃不飽、穿不暖,累死累活三頓還沒著落,哪像現在生活這樣好,大家吃穿都不用發愁。”老人説。
開面坊也只是一個小營生,平日裏很是辛苦。磨面、揉面全靠人力完成,一個小時也只能做二十多斤麵條來,是個費時費力的體力活兒,而老人就是憑藉著這門手藝,養育著12個兒女。
滿院子挂著的長長麵條 通訊員 周邦靜 攝
今年62歲的王應棋排行老七, 他回憶説,因父親去世得早,母親常常一個人在面坊家裏忙個不停,平日裏非常勤勞,即便在那個艱難的歲月裏,也從沒讓家人餓著肚子。
直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大大解放了生産力,老人的幾個兒女共同經營著這家面坊,也贏來了面坊發展的一個春天。
製作麵條 通訊員 周邦靜 攝
“村民們小麥産量提高,來面坊磨面、換麵條的人絡繹不絕。” 王應棋説,為此面坊還專門新建了兩個麥倉,裏面常年堆著上萬斤小麥。
也是從這時開始,面坊用上了磨粉機,從手工時代逐漸進入電力時代,大大降低了勞動力,一小時就可以做出100多斤麵條來。
滿院子挂著的長長麵條 通訊員 周邦靜 攝
2003年,面坊交到孫女王朝素的手裏,此時的面坊早已用上了和面機、壓面機,每天五六百斤麵條也能輕輕鬆鬆地做出來。而生活好了,吃上一碗小面已不再是稀奇的事。但鄧開明老人的兒女們最愛的早餐依然是用自家的麵條下一碗麻辣鮮香的小面,在外地工作的王朝素的女兒回家,也總愛捎上幾把小面給朋友們帶回去。
百歲老人和她的百年老面 通訊員 周邦靜 攝
忙了一輩子的鄧開明老人依然閒不住,總愛來面坊看看和面機裏揉出來的麵粉乾濕是否合適,機器壓出來的面塊是否均勻,也愛在曬得滿滿噹噹麵條的院子裏轉悠,這些細細長長的麵條裏,濃縮著老人一生的光陰,記載著近百年來的時代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