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出臺
重慶晨報  2018-11-13 11:59:24

  原標題:整體提升九大板塊 重慶要有顏值有品質 《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出臺,涉及城市規劃、建設、生態、人文等九大板塊37項任務

  如何提升城市品質,如何增強市民獲得感?近日,重慶市出臺了《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這是重慶市首次為城市整體提升制定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包括九大板塊37項任務,涉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人文、公共服務、創新9個方面,全面提升城市經濟品質、人文品質、生態品質、生活品質,增強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力爭在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綠色化、人文化、智慧化、國際化的現代城市。

  《行動計劃》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四個紮實”要求的重要舉措,是市委部署的“八項行動計劃”之一。

  未來什麼樣?

  160公里“清水綠岸”,主城建成區綠化率45%

  按照“幹五年、看十年、謀劃三十年”的總體思路和“年年有變化、五年上臺階、十年大變樣”的工作要求,《行動計劃》明確了未來一個階段我市城市提升工作的目標和任務,排出了時間表:

  2018年,各部門、區縣政府將深化細化並出臺城市提升專項行動方案,分門別類建立實施項目庫,同步啟動一批城市提升項目,解決一批市民反映最集中、最突出、最直接的城市問題。

  2019年,各部門、區縣政府全面實施城市提升各專項行動方案,從城市基礎建設、城市管理方面補短板強弱項,城市提升行動初見成效。

  2020年,集中完成主城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建成水庫124座、建成7條約160公里“清水綠岸”等一批城市提升實施項目。同時,推進一批在建實施項目,城市提升行動取得較大成效。

  2022年,城市管理方面,城市道路瀝青化率達到100%,主城區城市生活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主城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城市交通方面,高速公路實現“縣縣通”,主城區建成區道路網密度達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基礎設施方面,新增供水能力135萬噸/日……屆時,本屆政府城市提升工作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具體怎樣幹?

  九大板塊、37項任務,外有“顏值”內有品質

  《行動計劃》共分九大板塊,分別是:提升城市規劃水平,科學引領城市發展;提升城市建設水準,突出立體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管理水準,推進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城市交通水準,完善綜合交通體系;提升基礎設施水準,保障城市健康發展;提升山城江城魅力,保護自然山水資源;提升城市人文品質,傳承巴渝優秀文化;提升城市公共服務,優化城市功能佈局;提升城市創新能力,增強城市經濟活力。

  既有對城市外在“顏值”、內在“品質”提升的工作要求。比如,通過聯動專項治理,解決市民反映比較集中的城市管理問題,讓市民享受到“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還將按照國際一流濱水岸線標準,系統開展“兩江四岸”整治提升,將“兩江四岸”打造成為“山清水秀生態帶、立體城市景觀帶、人文薈萃風貌帶、便捷共享遊憩帶”。

  關鍵詞:城市規劃

  依託大學城謀劃重慶科學城

  重慶新總體規劃要突出生態、人文、智慧、開放的時代主題,在主城以廣陽島集中展示生態文明,以渝中半島集中展示歷史人文,以禮嘉半島集中展示智慧創新,在中歐班列(重慶)起點站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展示中心,依託大學城謀劃重慶科學城引領科技創新,以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兩大工作面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構築“三大”網絡城市群:重慶大都市區網絡城市群、三峽庫區網絡城市群和武陵山區網絡城市群,共同形成重慶市網絡城市群總體格局。

  關鍵詞:城市建設

  提升屋頂設計與城市契合度

  建築屋頂作為城市“第五立面”,提升屋頂設計與城市環境、城市文脈、建築美學的契合度。

  一是加強建設項目屋頂造型管理,出臺《重慶市建築屋頂形態設計導則》,鼓勵低層、多層建築屋頂採用坡屋頂形式,高層建築屋頂結合功能優先採用退臺、收分等造型變化。

  二是重點管控好濱水臨山、城市重要眺望點、傳統風貌街區、機場起降區域等建築屋頂重要展示區域,對建築高度、屋頂形式、色彩、風格以及綠化種植等實施分類管控。

  三是已建成區域結合城市更新,對既有建築屋頂開展集中整治,清理雜物、拆除私搭亂建、改造坡屋頂、綠化美化屋頂等,打造整潔有序的建築屋頂空間。

  關鍵詞:生態建設

  大橋與濱江路將有垂直交通

  按照國際一流濱水岸線標準,開展“兩江四岸”整治提升,打造成為“山清水秀生態帶、立體城市景觀帶、人文薈萃風貌帶、便捷共享遊憩帶”。

  在提升“兩江四岸”濱江顏值方面,我市將做好夜景策劃,提升城市夜景燈飾藝術效果,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段選擇不同燈光模式,整體營造山水人文交融、美輪美奐的山城夜景。

  在著力展現最美“橋都”風采方面,加強跨江大橋與濱江路車行及步行聯繫,加強垂直交通設施建設,方便市民步行暢達“兩江四岸”。

  高標準打造城市清水系統和生態綠岸,努力實現“生態、景觀、遊憩、海綿”四大功效,到2020年,建成7條約160公里“清水綠岸”,約166平方公里次級河流流域面積達到海綿城市指標要求,主城區基本消除水體黑臭現象。

  關鍵詞:人文氣息

  渝中完成9條山城步道建設

  把磁器口歷史文化街區和歌樂山烈士陵園作為整體進行規劃提升,推進合川釣魚城、涪陵白鶴梁題刻申遺工作。

  推進完成十八梯、湖廣會館及東水門、龍門浩、金剛碑等一批傳統風貌區保護修繕工作。

  以A級景區和市級以上旅遊度假區為主體,開展智慧景區(旅遊度假區)建設示範試點,實現智慧導遊、電子講解、在線預訂、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蓋,實現景區WiFi覆蓋、視頻監控、人流監控、位置監控、環境監測等設施設備合理布設,實現遊前、遊中、遊後全過程智慧化旅遊服務。

  在老城區中利用梯坎、坡道、街巷,串聯歷史街區、傳統風貌區等歷史人文資源,成為精彩的城市體驗路線。預計到2022年,渝中區全面完成9條共20公里山城步道建設,主城各區山城步道串聯成網。

  關鍵詞:城市管理

  開發智慧公園、智慧停車

  推進“大城智管”過程中,我市將開發智慧商圈、智慧公園、智慧停車、智慧如廁等便民功能,構建“一站式”和“互聯網+”便民系統,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務。

  強化大數據智慧化管理,適度超前佈局智慧基礎設施,加大物聯傳感技術推廣應用,實現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泛感知、智慧化監控,構建智慧城市管理綜合平臺,構建匯聚城市數據和統籌管理運營的智慧城市信息管理中心。

  關鍵詞:城市交通

  2022年實現高速公路“縣縣通”

  加快推進成渝中線、蘭渝、渝西、渝湘、渝昆等高速鐵路前期工作,待形成“米”字型高速鐵路網絡後,實現1小時到達成都,3小時到達西安、武漢、長沙,6小時到達北京、上海、廣州。同時,構建完善“5+5”對外綜合運輸大通道,到2022年,基本形成“功能完善、能力充分”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預計到2022年,高速公路省際出口由目前的19個增加至30個。全市高速公路里程將達到4000公里,全面完成縣縣通高速目標。屆時,渝西地區各相鄰區之間實現高速公路1小時內直達。

  加快形成主城“六橫七縱一環七聯絡”快速路系統,提升路網通行能力。加密建設次支路網,打通一批未貫通道路,提升路網連通性,暢通道路微循環。

  預計到2022年,全市運營及在建的軌道交通里程規模實現“850公里+”,其中,運營里程達到521公里,在建規模達到11條、共372公里以上。實現日均客運量超過600萬人次,軌道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提升至30%以上。

  將加快推進對老成渝鐵路的改造,探索利用鐵路開通公交化列車或有軌電車。在南岸區和巴南區等有條件的濱江大道,結合旅遊觀光功能,先期研究開展中運量新制式交通建設試點,打造公交旅遊線。

  到2020年,我市規劃建設公交優先道210公里,新增和優化公交線路200條以上,主城區建成區將實現公交站點500米全覆蓋。

  關鍵詞:基礎設施

  建設5G基站1000個

  進一步打通海路、陸路信息交換大通道,提升區間信息流動集疏功能和信息集散處理功能,預計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家通信信息樞紐。

  建成“光網重慶”,光纖到戶端口數達到1800萬個。構建高速移動通信網絡,實現4G網絡深度覆蓋,基本建成全市移動物聯網。在開展5G試點應用中,建設5G基站1000個。在完善“三網融合”長效機制中,基於廣播電視網的互聯網接入用戶將超過200萬戶、IPTV用戶超過350萬戶。在提升雲計算服務能力方面,力爭兩江國際雲計算産業園伺服器支撐能力達到30萬台。

  關鍵詞:公共服務

  步行10分鐘可享公共服務

  加快建設多層級、全覆蓋、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讓市民步行20分鐘內即可以享受到街道層面公共服務(包括街道公共服務中心、街道辦事處、派出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服務中心、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民健身活動中心7項設施);步行10分鐘內即可享受到社區層面公共服務(包括社區服務站、警務室、日間照料中心、多功能運動場、衛生服務站、社區文化活動室、菜店7項設施)。

  按照“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的要求建成一批市民身邊的活動場所,基本實現市民居住、就業、上學、就醫、健身、休閒、遊憩等日常活動可就近完成。

  2018年,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示範工作,2020年基本完成主城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

  在更新老舊功能片區方面,做好工業遺産的保護與利用,按照“一園一策”“一廠一策”的方式推進朝天門市場、南坪老經開區等一批老舊獨立功能區的有機更新。

  關鍵詞:科技創新

  打造眾創空間和西部“智慧谷”

  依託大學城規劃建設科學城,並以科學城為智核,以發展智慧産業為主導,聯動九龍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西部“智慧谷”,聯動兩江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構建重慶創新版圖,打造創新資源集聚地。(記者 蔣艷)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