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故宮學院院長來渝講述“故宮文物醫院” 5項文保修復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遺
11月24日,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宋紀蓉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辦了題為《故宮文物醫院》的講座,講述故宮文物醫院的建成史以及故宮文保修復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據了解,故宮學院是故宮博物院以博物館辦學模式成立的業務培訓和教育機構。故宮學院(重慶)於今年1月19日揭牌,是故宮學院的第七座分院,本次講座是故宮學院(重慶)舉辦的第五場講座。
據介紹,宋紀蓉在故宮博物院主要從事文物保護科技工作,開創性地提出了“文物醫院”的理念。在她的帶領下,故宮博物院“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青銅器修復及複製技藝”“古代鐘錶修復技藝”等5項文物保護修復傳統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看這幅唐朝韓滉繪製的《五牛圖》,修復前千瘡百孔,經過故宮的工匠修復後變得非常精美。”宋紀蓉介紹,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最大的博物館,收藏了186萬餘件(套)文物。文物都是有壽命的,到一定年齡,都會患上或大或小的病症,為了讓文物延年益壽,必須配備高素質的“醫療”保障隊伍。
實際上,故宮博物院于1925年成立後,就設置了古物館並制定了相關文物修復規定,組織人員從事文物修復工作。2016年,文保科技部新址竣工,成立“故宮文物醫院”。截至今年8月,文保科技部擁有工作人員161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11人。
據了解,故宮博物院目前有10余位專家專門從事古書畫臨摹複製工作。複製書畫有何目的?宋紀蓉表示,故宮博物院藏有歷代繪畫作品近5萬件(套),近千件係國家一級文物。宣紙和絹帛是最重要的兩種書畫承載材料,但無論是紙纖維還是蛋白纖維最終都會降解,為了讓後人欣賞到珍貴的古書畫,就需要組織專家對珍貴書畫進行複製。例如,故宮博物院古畫臨摹專家馮忠蓮(已故)歷時10年臨摹的《清明上河圖》,已經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宋紀蓉表示,故宮博物院目前仍在加大力度保護故宮博物院特有的傳統修復工藝,同時也在不斷地將科技新成果引入傳統工藝之中。(記者 趙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