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鹽》評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十大紀錄片"
重慶日報  2019-02-01 16:12:41

  原標題:《巴鹽》獲評第十三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十大紀錄片” 呈現有滋有味的巴渝文化

  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頒獎典禮上,重慶廣電紀實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與重慶市鹽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紀錄片《巴鹽》,從參評的一千余部紀錄片中脫穎而出,獲評第十三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2018年度“十大紀錄片”。《巴鹽》為什麼能獲獎?它講述了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1月29日,重慶日報記者採訪了該紀錄片的主創人員。

  “千百年來,鹽調動著我們的味覺,也塑造著我們的文化。所以我們以‘鹽’為主線,講重慶故事,展現重慶深厚的歷史底蘊以及重慶人堅韌不拔的性格特徵。”該片總導演楊蕓介紹,三峽地區地處中國西南腹地,是早期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歷史上,這裡是巴國的範圍,這裡産的鹽被稱為“巴鹽”,所以紀錄片取名為《巴鹽》。

  據了解,該紀錄片分為《百味之主》《萬灶鹽煙》《千年鹽路》三集,分別講述了巴鹽的形成及其對巴文化的影響,巴鹽的製作工藝,以及巴鹽的運輸和産鹽業的時代流變。影片視野寬闊,時空跨度大。從億萬年前的地殼運動到今天,從中國西南山區的一眼泉水到意大利威尼斯的運河,從自然科學到人文科學。

  泡豆子、研磨、加熱、濾渣、加鹽鹵……在紀錄片《巴鹽》開頭,一連串鏡頭將鹽和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娓娓道來。如何將巴鹽的發現、製作以及發展的歷史,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給觀眾講清楚,是擺在主創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巴鹽》講述了許多人的故事,例如巫溪縣寧廠鎮73歲的邱俊章和烤魚不解的緣分等。“每一集由3至5個故事組成,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有機嵌入知識和背景信息,從而增加趣味性和觀賞性。”楊蕓稱,例如在第一集裏講到“白鹿引泉”故事時,就穿插了地殼運動造就了鹽礦的知識點。此外,在介紹鹽的形成等自然科學內容時,採用了三維特效的方式呈現,豐富了畫面感,增加了影片的美感,實現了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統一。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