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財政打造資金績效管理鏈
重慶日報  2019-02-11 09:35:02

  原標題: 把錢花在“刀刃”上 重慶財政打造資金績效管理鏈

  去年底,市財政將175個部門沒用完的10億元預算全部收回,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用於平衡2019年初預算。

  “把錢花在‘刀刃’上,收回沒用完的錢,這只是我市深化財稅改革的縮影。”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2018年,重慶財政繼續創新財稅改革,圍繞錢怎麼分、怎麼撥、怎麼用、怎麼管,以績效為尺規,對財政資金安全高效運行全過程進行縱深改革。

  分錢:公開評審確定

  在財政增收存在一些壓力和挑戰的背景下,“三大攻堅戰”“八項行動計劃”等重點項目資金需加大投入。財政資金如何分配,才能更好地把錢花在“刀刃”上?

  2018年10月初,市財政評審組專家在評審2019年市科技局部門預算時,一致決定:增加安排市級科技發展專項資金預算20%,在壓減的一般性項目資金中拿出一部分用於科技創新,重點投向大數據、人工智能、積體電路、智慧製造等領域。

  按照著重加大重點領域投入,力推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原則,2019年市級部門預算中,35個部門共上報重點專項一級項目103個,二級項目884個,項目通過率85%,3%的項目沒有通過,其餘調整了額度或者機制,審減重點項目預算10.7%。

  市財政局表示,對預算公開評審,再根據評審結果並結合財力,按輕重緩急決定安不安排,是重慶財政創新支出的重要內容。

  對預算公開評審,此舉改變了過去“基數+增長”和固定來源“切盤子”的做法,而是採取“零基預算”,不再以上一年的預算數或決算數為參考,從零開始,圍繞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部門申報的支出,從立項依據等四個維度先評審。

  “公開評審,紅利初顯。”市財政局表示,與2017年底相比,重點項目通過率提高32%,未通過率、調整率分別下降2%和30%,資金審減比例降低5.3%。數據的升降,表明預算管理水準不斷提升,部門績效意識不斷增強。

  同時,區縣部門預算也實行了公開評審。目前市財政正在改進方法、提高質效,探索形成重點支出的標準化管理。

  撥錢:國庫集中支付

  網上下指標、網上申請、網上支付,去年我市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擴大了資金支付電子化管理面,財務人員足不出戶就可完成資金支付。

  市財政局稱,市級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已實現全覆蓋,鄉鎮集中支付也實現擴面。去年底,我市所有區縣完成了鄉鎮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資金支付直達收款人。同時探索基本建設、扶貧等資金集中支付和動態監控管理,進一步規範了程式,提高了效率。

  “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最大功效在於,徹底打破了信息‘孤島’。”市財政局表示,依託“互聯網+”和堅持“放管服”的改革精神,將原來分散的信息聯通到一個平臺,為財政大數據匯集處理與分析共享奠定了基礎。

  用錢:績效尺規丈量

  去年,市財政發現,有些微企創業補助資金帶動就業不明顯。於是,市財政直接對這些資金進行了調整,向成長型企業等方面傾斜。

  “財政資金雖然支出了,但最終要對項目的投入和産出進行績效評價,對發現存在的問題,要及時改進管理、完善政策。”市財政局表示。截至2018年底,我市預算績效目標已覆蓋所有部門的所有項目支出。去年初,市財政不僅向市人大報送了37個部門、110個重點專項的績效目標,還報送了民營資金和科技創新券兩個項目的評價報告。

  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我市評價財政資金績效已成為常態,從項目支出到財政支出政策,再到部門整體,績效評價範圍不斷擴大。我市還建立了績效結果向政府報告、提交人代會,並與預算安排掛鉤、支出公開等多形式運用機制。

  2018年,市級財政資金績效評價規模達到414億元。此舉不僅有利於政府加強宏觀調控、財政堵塞管理漏洞,還有利於部門強化內部管理。

  與此同時,我市還對項目的資金撥付和績效管理實行公開。如資金撥付信息,按照“資金今天分配,信息明天就公開”的原則,在市財政局官網上發佈。績效管理公開則對資金補助額度、預期目標、實際結果等內容公開。“此舉既有利於倒逼部門增強責任意識、提高資金效益,又能提高資金使用透明度、增強政府公信力,暢通與民眾溝通的渠道。”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