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環保稅“撬動”渝企綠色發展
重慶晨報  2019-02-27 09:54:38

  原標題:環保稅“撬動”渝企綠色發展 開徵一年減免1.46億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51229534(1)

企業積極申報環保稅。 通訊員 竇傑 攝

  2018年1月1日起,我國首個綠色稅制主體稅種——環境保護稅正式施行,取代了施行近40年的排污收費制度。昨日,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稅務局獲悉,2018年,全市共徵收環境保護稅2.87億元,累計減免環境保護稅1.46億元,累計享受減免3631戶次。環保“費改稅”實施一年來,綠色稅制促進綠色發展的效應開始顯現,為推進重慶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全新動力。

  年底“軋賬” 企業多了一筆錢

  又到了年終“軋賬”的時候,重慶慶龍精細鍶鹽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慶龍化工)的財務人員發現,企業2018年繳納環保稅11.2萬元,跟2017年的排污量相比,省下了31.4萬元,對企業來説,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省錢”的背後,得益於企業大力改進工藝,創新升級,走上了綠色發展的道路。

  “早在2017年環保稅立法後,我們公司就意識到只顧生産、不顧環境的做法行不通了,立即上馬多項技術改造升級工程,減少污染物排放。”慶龍化工財務人員侯大萍説,企業在使用新設備新工藝後,每年向大氣和自然水體排放的各類污染物減少到40噸以下,水污染物基本為零,大氣污染、噪聲污染皆大幅下降。

  與此同時,慶龍化工還購進了資源綜合利用裝置,將污染物轉化為産品,2017年實現綜合利用資源産品收入67.1萬元,在增加企業收入的同時還能在企業所得稅申報時享受減計收入優惠。“企業既省了錢又轉了型,一舉兩得。”侯大萍説。

  攀鋼集團重慶鈦業有限公司也是綠色稅收實施後的受益者。該公司主營業務是生産和銷售金紅石型鈦白粉及其副産品,是排污“大戶”。2017年,公司陸續實施環保搬遷、技術改造,並成立安全環保部加大生産、排放管理。改造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排放總量及所排廢氣中主要污染物的濃度均低於國家標準。

  該公司財務負責人向記者算了一筆賬:“通過節能技術改造,預計可達到排污濃度值低於規定標準50%,全年減徵環保稅約25萬元。隨著技改的逐步推進和環保投入的加大,不僅能降低稅款,也讓企業發展更具核心競爭力,公司2018年銷售收入比2017年有了不小的提升。”

  同樣發現賬上“多了”一筆錢的還有華能重慶珞璜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在環保稅開徵前後,珞璜電廠對全部6台發電機組進行了超低排放改造。改造後,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硫10643噸、氮氧化物4374噸、煙塵810噸。2018年實際繳納環保稅213.97萬元,相比2017年排污費795.64萬元,同比下降了73%。

  “撬動”綠色發展 一年減稅1.46億

  在談到環保“費改稅”帶來的變化時,眾多企業不約而同地表示,環保稅的計稅基礎更加清晰,並且對低排、少排有相應的優惠政策,使企業在環保技術上的投入,通過稅收減免的方式又反哺企業,實現了“增加投入-環保稅減免-再投入”的良性循環。

  玖龍紙業(重慶)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蔣科説:“企業在環保工藝上的投入,可以帶來相應的稅收減免,這樣的正向激勵政策,很好地實現了企業節約成本與保護環境的平衡,接下來,我們還要繼續擴大環保工藝改造和研發的投入,未來企業創新發展的動力會更足,走得會更穩更遠。”

  環保稅正撬動越來越多的渝企綠色發展,來自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稅務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共徵收環境保護稅2.87億元,累計減免環境保護稅1.46億元,累計享受減免3631戶次。環境保護稅“多排多徵、少排少徵、不排不徵”正向激勵作用在全市已顯現。

  重慶市稅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重慶稅務部門注重將落實好我國第一部綠色稅法與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相結合,不折不扣認真履行徵管職能,響應人民群眾對“藍天碧水”的美好嚮往、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創造更多綠色“紅利”,為重慶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做出應有的貢獻。

  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謝德體表示,“費改稅”後,不但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更公平,也會促使公司更有動力維護環保設施,加大技術改造。與此同時,在徵稅標準上,環保稅也改變了排污費“一刀切”的做法,“多排多繳,少排少繳,不排不繳”的正向減排激勵機制,對加速企業減少污染物排放、對污染物進行專業化治理、倒逼産業轉型升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具有明顯的推進作用。

  “重慶稅務部門還完善了資源和環保相關稅種徵管的機構設置,成立了資源和環境稅處對綠色稅種進行管理。”在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蒲艷萍看來,專業處室的成立,有利於資源和環境相關稅種專業化、科學化徵收,構建和完善綠色稅制體系,能夠更好地發揮稅收的杠桿調節作用,引導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自覺保護好環境,提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率,其環保意義遠大於財政意義,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又一助推力。(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韓政 通訊員 王烺 鄧循)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