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間經濟展現重慶另一種魅力
重慶日報  2019-03-04 10:51:41

【要聞 摘要】夜間經濟展現重慶另一種魅力

二○一八年五月十六日,嘉陵江洪崖洞段,“兩江遊”遊船在江面上駛過。

【要聞 摘要】夜間經濟展現重慶另一種魅力

2018年9月25日,南山一棵樹觀景臺,遊客“打卡”重慶夜景。

【要聞 摘要】夜間經濟展現重慶另一種魅力

2月5日,沙坪壩區磁器口,遊客在古鎮燙火鍋。

【要聞 摘要】夜間經濟展現重慶另一種魅力

2月17日,渝北區歡樂谷,農民工在志願者帶領下“逛燈會”。本欄圖片均由記者 崔力 攝

  ■聚集時尚與文化元素的江北九街;流光溢彩,集吃、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南濱路;妙招齊出的各區縣夜間經濟……各具特色的商業形態讓重慶夜間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

  ■數據顯示,2018年,重慶接待境內外遊客5.9億人次,但旅遊總收入只有4300多億元。重慶人均旅遊消費水準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發展夜間經濟,要讓特色文化、本地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備可親近性、可觸摸性、可體驗性的項目。同時,打造品牌旅遊演藝項目,讓“一部劇”“一場比賽”“一次展覽”成為遊客留下來的理由

  3000萬人搶3500張門票,今年元宵期間,故宮以一場“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動,讓輿論熱度一浪高過一浪,同時也引發了“是美,還是燈光污染”“創舉是否破壞文物”等討論。

  在旅遊學界,這一“故宮現象”更引發一股海嘯般的反思潮——隨著白天工作、晚間休息傳統城市作息模式的悄然改變,城市人群60%以上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如何挖掘城市精神文化內核,展現城市文化底蘊亮點,滿足市民與遊客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讓夜間經濟成為彰顯城市活力、促進經濟增長、打造城市品牌的新引擎?

  從“龍門皓月”“字水宵燈”到兩江夜遊、南山觀燈,重慶璀璨的夜景已享譽國內外近300年。如何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和文化強市,耕讀夜間經濟也是重慶的一堂必修課。

  現狀 夜間經濟正處於多業態蓬勃發展中

  “夜間經濟”是源自20世紀英國為改善城市中心區夜晚空巢現象提出的經濟學概念,指發生在當日18:00到次日6:00,以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為消費主體,以休閒、旅遊觀光、購物、健身、文化、餐飲等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城市消費經濟。

  儘管目前重慶尚無專業機構對夜間經濟進行專項研究和數據統計,但在實地採訪中,重慶日報記者已深切感受到這種新經濟形態背後的洶湧商機。

  江北九街,每天從傍晚開始,伴隨著跳動的光影,人群開始從四面八方向這裡聚集。時尚餐飲、主題酒吧、休閒娛樂、美體健身、街頭表演……各種新鮮活躍的元素將這裡變成一座全民暢享的夜間樂園。

  “目前,九街的日均人流量約4萬人次,節假日高峰超過6萬人次,其中60%以上為遊客。在現有的101個商戶中,由外籍人士經營的有10余家,包括法國、韓國、泰國、土耳其等。九街也開始成為來渝外國友人的聚集地。”九街文化産業集團總經理邱月朗説。

  這條2012年才開街的街區,為何僅短短幾年時間的培育,年營業收入就突破30多億元,並帶動1萬餘人就業?在邱月朗看來,瞄準夜生活、夜經濟,擇取優商,不斷引入新業態,豐富産品有效供給,適應消費新需求,打造全天候、遊憩式、慢生活的特色街區是九街的成功秘訣。

  南濱路,是重慶又一個“起風景”的目的地。華燈初上時,隔江遙望渝中半島,流光溢彩,燈光的線條映襯出山之具像、水之靈韻、城之立體,將城市之美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南濱路管委會副主任王崗表示,在開發之初,即使他們免費提供土地招商引資,問詢者也寥寥無幾。此後,南岸區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從餐飲起步,以文化突圍,使南濱路向吃、住、行、遊、購、娛全方位發展。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引導下,南濱路從最初的“4小時經濟活動區”,逐漸發展到8小時、12小時,一直到今天的“24小時經濟活動區”,推動市民和遊客從“夜間遊玩”向“夜間消費”轉變,形成了涵蓋景區景點、城市公園、賓館酒店、餐飲娛樂、文化體驗等要素于一體的綜合體。2018年,南濱路主要商業體銷售額為14.38億元,接待遊客5628萬人次。

  為重慶夜間經濟開發提供更多可能性的還有歡樂谷。在2月24日結束的奇幻燈光節中,歡樂谷打造了6大幻彩主題繽紛綵燈,舉辦了“最夢幻飄雪”冰雪晶瑩大巡遊、頂級煙花秀、非遺表演、網絡明星嘉年華等活動,吸引遊客60萬人次,其中夜場遊客接待量達到30萬人次。

  除了主城區,在重慶各區縣,夜間經濟同樣發展得如火如荼。2017年開街的萬盛經開區國能天街,僅經過一年多的培育,已匯集國際影城、精品超市、兒童遊樂、休閒酒吧、時尚餐飲、燈光秀等業態,成為當地市民和遊客的重要集聚地,日均接待遊客上萬人次;以巴渝風貌為特色的合川文峰古街,2012年建成開市,現已集合旅遊觀光、特色美食、休閒娛樂等要素,好看的、好耍的、好吃的應有盡有,日均遊客接待量突破3萬人次;而以江景聞名的萬州南北濱江路,更是已經形成集休閒、健身、餐飲、住宿、購物、旅遊等為一體的城市黃金濱水區。

  思考 如何促使“遊玩”向“消費”轉變

  3月2日23時,洪崖洞觀景平臺上,操著天南地北口音的遊客依舊熙熙攘攘。“我就是衝著重慶夜景來的。”一位上海女遊客表示,她此行親眼見證了重慶的萬家燈火猶如漫天星河,跨江大橋宛如遊龍,確實美得無話可説。

  在攜程旅遊網上,一位網名“梅園小築”的旅遊達人在遊記中寫道:經燈火輝煌的南濱路上到南山一棵樹,天下夜景盡在渝州,滿城的燈光灑落江心,讓你分辨不清何處是水、何處是岸。錯落有致的渝中半島像一塊五彩的寶石,鑲嵌在長江和嘉陵江之間。

  而在台灣一檔旅遊節目中,主持人親身體驗了重慶的夜景、美食、夜生活之後,更是打出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都不及重慶的燈火輝煌”的標題,吸引無數觀眾。

  重慶日報記者在攜程、途牛、驢媽媽等旅遊網站檢索發現,評分和點擊量高的重慶遊攻略與遊記中,幾乎都把重慶夜景作為了重要內容,相關文字也大多是溢美之詞。

  “如果説白天是重慶的A面孔,夜晚就是重慶的B面孔。”中國旅遊研究院戰略研究所所長吳普説,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從前“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旅遊模式發生了根本改變,夜遊已成為遊客體驗旅遊目的地的重要途徑和內容。

  但在重慶夜景“熱”的表像下,也需要“冷思考”。來自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重慶接待境內外遊客5.9億人次,接待量在全國排名中屬第一梯隊,但旅遊總收入只有4300多億元,遠不及北京、上海等地,也趕不上毗鄰的四川、貴州等地。重慶人均旅遊消費水準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與此同時,隨著交通日益便利,讓遊客城際流動變得更加快捷,也讓“朝至夕歸”的旅遊成為可能。如何補齊“白天看景,晚上走人”的短板,延長遊客的停留時間,讓“遊玩”向“消費”轉變,也是重慶需要著重解決的課題。

  有研究數據表明,60%以上人群的主要消費發生在夜間,夜間消費比白天消費的含金量更高。由財富品質研究院、夜界傳媒、美團發佈的《中國夜經濟産業報告》也顯示,與一般消費者相比,夜間經濟核心消費者的特點是年輕、自由、收入高、消費多樣化。

  夜間經濟,已成為城市發展的一片新藍海,國內許多地方都在大力開發夜遊産品,發展夜間經濟。上海、南京、天津、北京等城市近年來更是相繼推出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政策,將其作為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展現城市文化底蘊的新亮點。

  建言 讓地域文化與旅遊演藝為夜間經濟賦能

  夜景是重慶的一張王牌,發展夜間經濟也是向王牌要“含金量”的可行之舉。但在發展過程中,如何讓鼓勵發展與有效管理有機結合?在滿足市民與遊客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如何通過促進安全、包容和尊重來平衡遊客和居民的需求?

  在重慶眾多夜間經濟産品中,洪崖洞是一個拳頭産品。在洪崖洞景區管理公司總經理張奇看來,流光溢彩的燈飾只是其“走紅”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巴渝文化、美食文化、建築文化三大特色文化賦能的結果。看燈,只是一種表像,古巴渝十二景中“洪崖滴翠”的歷史積澱,銅雕、浮雕、古道、建築的巴渝特色,豐富的文創産品,特色地方美食文化等,才是造就其強大吸引力的原因。

  吳普坦言,重慶在推動夜間經濟發展上,有資源、有底氣、有自信。山城夜景是重慶的獨有資源,在全國名列前茅的遊客流量則是消費保證,地域文化産生的吸引力有效而持久。不過,重慶目前還沒有完全將這些優勢發揮出來,拳頭産品還不夠多,市民和遊客潛在消費並沒有完全釋放。

  發展夜間經濟,還要推動文化旅遊真融合、深融合,讓文化為旅遊業賦能,深度挖掘、提煉和表達特色文化、本地文化,多維度營造旅遊體驗空間,打造一批具備可親近性、可觸摸性、可體驗性的項目。

  市政府旅遊發展高級顧問、重慶旅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茲柏表示,重慶發展夜間經濟,需要進一步升級兩江遊産品,延長遊船航線,豐富旅遊碼頭,使之成為像南京秦淮河一樣的標誌性品牌;打造品牌旅遊演藝項目,要策劃、包裝、打造出一批特色文旅體融合項目,讓“一部劇”“一場比賽”“一次展覽”成為遊客留下來的理由。

  此外,重慶發展夜間經濟,還需要對夜景進行提檔升級,在內涵上做文章。重慶中旅集團總經理廖偉建議,應把人文歷史元素融入到重慶夜景中,用燈光來講述重慶故事。

  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秦定波表示,為了讓旅遊從“過路經濟”進化到“過夜經濟”,全國各地都做了諸多嘗試。今年,重慶也將在“精”“惠”“扶”“推”四個字上著力。

  在“精”字上著力,就是抓實産品有效供給,深度打磨原創劇目,精心培育文化旅遊演藝劇場,大力開展國際馬戲城、川劇藝術中心等駐場文化旅遊演出,推出更多具有強大旅遊市場影響力的演藝精品。

  在“惠”字上著力,抓實文旅公共服務。推進公共服務設施便捷化,建好用好一批24小時圖書館,重點支持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進行旅遊開放等。

  在“扶”字上著力,抓實産業優化發展,鼓勵文化和旅遊企業深度對接,積極引導文化企業經營開發文化旅遊産業等,推動全市旅遊産業做大做強做優。

  在“推”字上著力,抓實項目落地見效,打造“水上巴士”快速觀光遊船,開發“旅遊+”和“+旅遊”産品和集群等。(重慶日報記者 韓毅)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