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筆500萬元貸款讓小廠終於敢接大單
重慶日報  2019-03-05 10:40:39

  原標題:這家管材廠6年才從銀行拿到3次貸款,如今——一筆500萬元貸款讓小廠終於敢接大單

  ■2018年底,全重慶市金融機構歷時兩個月時間裏走訪了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5096家,共有3175家企業提出融資需求,其中,共有1492家企業獲得321億元融資;153家企業與銀行達成總額為85億元的貸款投放協議

  春節過後,重慶華坤管材有限公司(下稱華坤管材)生産車間開足馬力趕訂單,公司創始人黃宗成忙得不亦樂乎。

  華坤管材剛拿到的合同金額1000萬元和800萬元的兩筆大單,是華坤管材成立近7年來從未有過的喜事。此前,華坤管材也有過接大單的機會,但一直因為貸款難而不敢接。這次,隨著中央到地方支持民營企業的政策陸續落地,一筆500萬元的貸款終於讓華坤管材有了接大單的底氣。

  不敢接大單,錯失不少商機

  華坤管材是2012年在南川區成立的一家民企,最初做的是管材貿易生意。2014年黃宗成在南川工業園區建了廠房,轉型為生産市政管道的管材生産商。

  當時,黃宗成一心想通過轉型儘快把企業做大。在管材生産這一行,要做大規模,就得與大型企業合作。但大型企業購買管材,通常都要賣方墊付貨款;另一方面,管材生産廠購進原材料又需要大量資金。

  因此,華坤管材只能寄希望於銀行貸款。然而,6年以來,黃宗成總共只從3家銀行貸到3次款:兩次僅為50萬元,一次100萬元。受制於此,華坤管材不得不選擇與小企業或工程分包商合作,做一些小生意。

  期間,華坤管材遇到多次上千萬元業務的機會,都因資金緊缺不敢接單。導致其有好的産品卻錯失了不少商機。因此,華坤管材一直難以發展壯大。

  500萬貸款換來1800萬元大單

  幸運的是,2018年底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支持民企發展的行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在市金融監管局牽頭組織下,全市金融機構專題走訪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活動於2018年11月23日起拉開序幕。

  本次專題走訪,旨在掌握全市民營工業企業金融需求,分析金融服務的短板和痛點,有針對性地解決民企融資難題。11月下旬,農業銀行重慶市分行一行到華坤管材走訪,黃宗成反映了公司面臨的困難:各銀行均不願意以華坤管材的廠房作抵押進行貸款。目前,公司資金非常緊張,但又貸款無門。農行重慶市分行找出了華坤管材貸款難的原因——廠房位置較偏,變現能力較差。並且無其他資産可用於抵押。

  對此,農行重慶市分行有針對性為其選擇了一款新的貸款産品——智動貸。農行重慶市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智動貸採用“小微雲”評級模型,注重客戶經理定性評分,客戶經理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進行把控。

  最終,鋻於華坤管材經營狀況良好,10余天后,以廠房作抵押,華坤管材很快就獲得500萬元貸款。華坤管材資金鏈“活”了,2018年12月下旬起連續拿到兩家國企共計1800萬元的兩筆大單。

  將加強“政銀企”聯動,增強金融機構服務民企信心

  金融機構支持民企發展,還不止華坤管材這個個案。市金融監管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這場專題走訪活動中,全市金融機構在兩個月時間裏走訪了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5096家。通過走訪,強化了供需雙方對接,促進了民營工業企業融資難題的解決。據統計,走訪期間,共有3175家企業提出融資需求,其中,共有1492家企業通過穩貸、增貸、增信等措施獲得321億元融資;153家企業與銀行達成總額為85億元的貸款投放協議。

  但同時,重慶部分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金融業還需進一步提升對民營企業的服務能力和成效。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唐路元則坦言,解決民企融資難問題,不能僅靠市場機制和銀行等金融機構。他建議,由政府牽頭建立融資風險分擔機制,以減少金融機構放貸風險,壯大其放貸膽量。同時,可運用智慧化技術及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融資産品,重構融資模型。其中的重點,就是既能有效控制金融風險,又能弱化擔保抵押。

  市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加強“政銀企”聯動,完善風險補償、應急轉貸、融資擔保等風險分擔機制,增強金融機構服務民營企業的信心。

  同時,在銀行端強化差異化考核激勵,加大信用和保證類弱擔保、無還本續貸、循環貸款、分期償還本金等産品投放力度,減輕銀行對擔保抵押品的依賴。

  記者手記》》

  要讓中小企業獲貸不再只憑“運氣”

  受益於全市金融機構的一輪專題走訪,華坤管材幸運地拿到了500萬元貸款。然而,緩解民企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不能只靠“運氣”。要切實解決這一難題,僅靠一次走訪活動更是遠遠不夠。民企特別是中小微企,經營風險較大、前景不太明朗等,是個普遍問題。金融機構如果一直以這種眼光來審視它們,“融資難”就會繼續難下去。

  另一個問題,一些市場前景不錯的小企業,還會因“銀企信息不對稱”導致貸款難。因為按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傳統手法”,企業如果在傳統徵信系統裏沒有徵信記錄,是貸不了款的。而很多民企尤其是中小微企,過去的電子化程度較低,或者創業之初不太重視徵信記錄,在金融機構依據徵信記錄進行決策時,很難獲得首次貸款,從而陷入“沒有貸款記錄更難貸到款”的“死循環”。

  所以,建立解決民企融資難題的常態化機制,就更加刻不容緩。譬如,銀行定期走訪企業、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對企業信用進行常態化評級等。唯有這樣,民企尤其是中小微企融資難題的解決,便不再是“運氣”了。(記者 黃光紅)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