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山
天藍、水清、山綠。一直以來,重慶市北碚區在重慶人的記憶裏,都代表著一種生態閒適的詩意棲居。
而今,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的創建,北碚的生態印記將更加醒目。
守護一江綠水、兩岸青山,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力爭在主城率先創建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並獲得命名。
以創建為抓手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是目前國家生態環境部關於生態文明創建的最高榮譽。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早在2015年,北碚區委、區政府就在《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將北碚建成碧水青山、綠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諧宜居的生態文明城區,基本達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要求”。
圍繞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總目標,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工作在北碚全面鋪開。
僅僅一年之後,北碚區就在主城率先通過市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驗收。摘得“市級”招牌,讓北碚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更添底氣。
2018年,北碚區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工作”納入全年重點工作安排。
2019年,區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提出貫徹“兩山論”,堅定“兩化路”,力爭在主城率先創建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並獲得命名的目標。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要求,是勇擔上游責任和構築主城生態屏障的職責所在,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是解決當前生態環保問題的根本途徑,是順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所需所盼。”北碚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北碚將以創建為抓手,矢志不渝緊守一江綠水、兩岸青山,加快建設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歇馬街道龍湖紫雲臺高坪水庫 攝/秦廷富
設置六大工作組推進35項硬指標
評選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是為全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立標杆、做示範。
為發揮好這一平臺載體和典型引領作用,生態環境部詳細制定了35項硬指標,涉及生態制度、生態環境、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生活、生態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
例如生態環境建設中,就明確規定了環境空氣品質、地表水環境品質、森林覆蓋率、生物物種保護、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等;生態經濟則涉及到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單位地區生産總值用水量、單位工業用地工業增加值、應當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産企業通過審核的比例。
為確保這六大類的35項指標都能夠落實到位,北碚區成立了由區委書記和區長任“雙組長”的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領導小組,並下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生態制度改革組、生態宣傳教育組、生態綠色發展組、生態空間優化組、生態環境整治組、人居環境改善組6個工作組,將35個創建指標任務分解到每個工作組,合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
同時,編制了《北碚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規劃》和《北碚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制定了2017-2019年度創建工作計劃,全面落實工作責任、具體措施和完成時限。
突出亮點力爭在主城率先創建成功獲得命名
自上而下的強力推動,北碚區的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對標對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要求,2年多來,北碚大力實施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區域空間優化與生態保護修復、節能降耗、人居環境改善、生活方式轉變、生態文化弘揚7大類85個重點工程項目,著力解決轄區重點生態環境問題,補齊生態文明建設短板,進一步提升轄區環境品質。
在強化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創建(鞏固)揚塵控制示範工地20個、示範道路20條,完成了90家餐飲油煙深度治理,建成微型空氣品質監測站和高架源高清可視系統106套及1個大範圍機動巡查設備(無人機),在全市率先建成“大氣污染網格化監測預警體系”和首創街鎮空氣品質排名。
在加強水環境治理上,新建了長灘污水處理廠,建設鎮級污水管網7.8公里,拆解餐飲船舶5艘,與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建立了梁灘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有效改善水環境品質……
以這些項目為代表,目前北碚區各項重點創建工程已基本完成,創建工作進入了最為關鍵的攻堅階段。而這些實實在在的項目背後,是北碚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
按計劃,北碚將在今年達到指標要求並儘快向生態環境部申請技術評估驗收,力爭在主城率先創建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並獲得命名。
“創建只是基礎,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久久為功,我們將一直在路上。”北碚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為契機,該區將持續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努力實現産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推進北碚區生態建設進入新時代。
蔡家污水處理廠
生態看點》》
智慧環保成就“北碚藍”
2018年,北碚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10天,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居主城第一位——這是過去一年,北碚區“藍天任務”交出的漂亮答卷。
依託智慧環保,北碚實現了“增藍天、降濃度”雙目標。大數據的支撐,讓“北碚藍”成為常態。
2018年,北碚區投入資金,新建50套微型空氣品質監測站和20套高架源高清可視系統,在全市率先建成“大氣污染網格化監測預警體系”,實現了區級大氣環境監測網絡全覆蓋和24小時實時監測。經過不斷的完善升級,全區大氣監測布點達到126個、網格員600余人,形成了延伸至村(社區)的四級監測監管“大網”。
通過“智慧環保”,北碚實現了自動分析研判、任務分派和評分考核一體化的大氣污染防控機制,工作人員在指揮中心就能夠實時查看全區大氣污染防治情況,使治污更加智慧化、精準化、科學化。
利用無人機的天眼視角,在大氣污染防控上,北碚全方面開展大氣污染防控立體督查,在無死角巡查的同時,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蔡家組團金科城片區有近20個在建項目1000余畝的施工現場,使用無人機僅4個架次約30分鐘,就能夠全面掌握以往需要2天才能走完的現場情況。
通過無人機開展巡查,北碚區發現污染問題數量同比增加30%以上。數據顯示,2018年,使用無人機,北碚查處揚塵污染項目48個,責令96個施工單位採取措施整改,覆蓋裸土15萬平方米。
市民代表參觀北碚區大氣污染防治“智慧環保”綜合指揮中心 攝/秦廷富
探索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梁灘河是嘉陵江的一級支流,也是主城區流域面積最大、流程最長、污染類型最多、治理難度最大的次級河流。
多年來,針對梁灘河(北碚段)單條次級河流的綜合整治就進行了超過50項,工程總投資近1億元。儘管如此,梁灘河的水污染治理問題依舊十分突出。
如何重點擊破,形成合力?今年起,北碚區與上游的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加強溝通協作,共同啟動了梁灘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在市生態環境局的指導下,3個區聯合聯控,設立共同基金。每個月,相關部門會組織對3個區交界斷面的水質監測,不符合市級考核標準的,將向達標的兄弟區做出補償,以此推動流域水質的持續改善。
梁灘河的治理,正是北碚區加強水污染防治的一個縮影。作為主城“北大門”,北碚轄區水污染防治的成效,直接影響著嘉陵江乃至長江的水環境品質。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北碚不斷補齊短板,長灘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靜觀、金刀峽等污水處理廠技改工作持續推進,實現全區鎮級污水處理全覆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3%,全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湖庫整治上,實施龍灘子水庫水質提升工程,在此建立了全市首個湖庫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了實時監測水質預期水質得到明顯提升。
黑臭水體整治上,全區完成山王溪、馬鞍溪、馬河溪、雙鳳溪4條城市黑臭水體的整治。通過污水管網建設、河底清淤、畜禽養殖專項整治,這些黑臭水體沿岸的生産、生活廢水直接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河水變得清澈了,久違了的魚蝦、螃蟹也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家。
在水污染治理進程中,北碚在體制機制上突出部門、街鎮、村社三級巡查模式的制度性,從根本上解決水污染問題,以此推動全流域水環境品質的提升。
率先完成污染地塊風險管控
北碚目前已完成94個行政村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戶收集、村集中、鎮清運、區處理”的“日産日清”垃圾處理模式,實現城鄉垃圾收運全覆蓋,城市和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100%、96%。
通過劃定風險管控區域並設置管控邊界、警示標牌等方式,北碚在全國率先完成了7個污染地塊的風險管控,為全市乃至全國提供污染土壤防控經驗。同時,編制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規劃,完成了23家工業企業污染場地調查評估,並制定治理與修復年度計劃,逐步推進全區工業企業污染場地綜合整治。
噪聲“雙達標”生活更舒適
北碚在噪聲治理方面,一是強化噪聲源頭預防,新審批建設項目嚴格落實減(降)噪措施,並納入“三同時”監管和環保竣工驗收。二是強化夜間建築施工噪聲聯防聯控機制和日常巡查機制,持續開展工業企業、建築施工、娛樂場所、道路交通等噪聲專項整治。
截至目前,北碚創建市級安靜居住小區17個,建設環境噪聲達標區52.55平方公里,覆蓋率達94%以上。2018年,北碚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均值51.8分貝,交通環境噪聲(晝間)65.4分貝,是主城區唯一實現區域環境噪聲和交通幹線噪聲雙達標的地區,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王萃 王彩艷 圖片除署名外由北碚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