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慶力爭2025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5%以上
2019年,重慶市將深入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記者 謝鵬 攝
2025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5%以上。記者 謝鵬 攝
噴灑農藥的無人機引起了很多農民的圍觀,這款無人機優點明顯,工作效率高,更具安全性。記者 謝鵬 攝
“小、簡、特”的輔助機型幹小活幹巧活。記者 謝鵬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3月5日19時30分訊(記者 張勇)5日,全市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在合川區舉行。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會議現場了解到,2019年,重慶市將深入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到2025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突破50%,達到55%以上,年均提升不低於1.5%。
據介紹,重慶是典型的丘陵山區,農業生産的自然稟賦條件差,在“四化”同步建設進程中,農業現代化的農機化保障和助推作用一直是短板。自《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實施以來,重慶市農業機械化經歷了小機器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期,目前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48.5%以上,邁過增長緩慢的初級階段,進入了可以加快發展的中級階段的入門期。2018年,重慶市出臺“先建後補”“社會資本參與”“信貸擔保或股權投資支持”等政策,打造出了渝北、潼南、永川、榮昌、江津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示範基地,墊江、梁平和巫溪三個區縣承擔的部級示範項目,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90%以上。雖然縱向比有進步,但橫向比差距大,且有拉大之勢。特別是全市農機化發展面臨“平臺式”徘徊的危險,表現為“好種的地已種滿、好幹的活已幹遍、好用的人開斷檔”,“小地塊難施展、小機器趨飽和、小農戶難見效”。在“巴掌田”“雞窩地”裏搞機械化,如同“螺螄殼裏做道場——鋪排不開”的困苦。
2019年,重慶市將按照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産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強化頂層設計,加快推動《重慶市農業機械化促進條例》等的出臺,集成購機補貼、農田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園區、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脫貧攻堅等政策,切實解決農機化動力不足、政策零碎的問題,助力農機化。
同時,深入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作為農田“宜機化”改造的發源之地,重慶市將努力將現行標準提升為行業標準,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制修一批配套標準,申請榮譽性的知識産權和獎項,並從市到區縣都抓一批自己的建設項目,市裏今年將導入競爭性因素聚焦一批萬畝級項目建設,讓“宜機化”農田成為聚焦産業、裝備、主體、機制、技術、資本的綜合平臺,助推優勢産業高品質發展。
此外,重慶市還將厘清優化提升裝備結構的認識和思路,培育壯大農機化複合型市場主體,突出標準對農機化的引領作用,著力農機化系統素質提升。今後一個時期,重慶市的基本趨勢和基本願景是:糧油生産、“兩區”劃定、規模經營逐步實現大中化、聯合化、複式化;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因地制宜,分類分段突破,大中小並舉,大中馬力的主力機型幹主活幹重活,“小、簡、特”的輔助機型幹小活幹巧活。
“與全國相比,重慶全程全面機械化的短板和弱項很多。水稻、油菜、馬鈴薯三大主要農作物的栽植環節,果菜茶等多經作物和畜禽水産養殖領域,渝東北和渝東南兩個區域,是全程全面的短板和弱項。”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將狠下功夫,推動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深化和山地高效農業全面機械化突破。到2025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突破50%,達到55%以上,年均提升不低於1.5%。農田宜機化改造2025年覆蓋至500萬畝5°以下優勢農田,2035年覆蓋至1100萬畝高標準農田,2050年覆蓋至2000萬畝15°左右適宜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