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福地 神奇涪陵 攝/李夏
地處長江岸邊的三峽筍業百竹園 攝/黃河
以山為脈,憑水為脊,一城山水,滿城皆畫。綠色,是重慶涪陵最亮麗的底色;生態,是涪陵最寶貴的財富。
春到涪陵,生機勃勃;綠色發展,號角勁吹。走進涪陵,大江逶迤,碧水如流,藍天掩映下綠樹成蔭的沿江岸線令人心曠神怡;環境優美,生産高效,現代化工業園區內,一個個“高輕新智綠”的新項目正釋放強勁動能;遠山含黛,近嶺染綠,人們在美如畫卷的城市與鄉村間詩意棲居……
近年來,重慶市涪陵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四個紮實”要求,聚力推進“三大攻堅戰”“八項行動計劃”,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厚植生態優勢,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將做好構築綠色屏障、發展綠色産業、建設綠色家園“三篇大文章”為抓手,以“綠色”之名,邁上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建設美麗涪陵、幸福涪陵新征程。
砥礪奮進,乘風跨越。如今的涪陵正闊步向綠色發展新高地發起“進軍”,正呈現出強勁的“綠色發展磁場”。
涪陵水磨灘水庫 攝/張艦
三愛海陵公司自動化生産車間 攝/李輝
綠在人心
多元發力築牢屏障 “綠色銀行”釋放紅利
早春時節,走進涪陵區南沱鎮治坪村百竹園,映入眼簾的是濃得化不開的綠,長江綿延的岸線被漫山遍野的竹海簇擁,一江碧水流淌而下,構成一幅精美的山水畫。“青山不墨韆鞦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美景之下,這片竹林正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這一株株竹子不僅扮靚了江岸,更是村民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看著長勢喜人的麻竹,重慶三峽筍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承洪高興地説,幾年間,村民們從收入甚微到如今靠山吃山,日子越過越紅火。
曾經,因技術缺乏,治坪村的竹子産筍量極低,加之無竹筍加工,竹林沒有經濟效益。後來,通過筍竹基地建設,引進專家對麻竹林實施技術改造,將畝産不足300斤提高到1.5噸左右,畝産值在3000元以上。村民以土地入股,實行“保底分紅+盈餘二次分紅+務工收入”的經營機制,實現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生態增值。
“我家流轉了5畝地,土地流轉金有1000元,務工收入2萬元,要是今年效益好還有二次分紅呢。”村民王安蘭算起豐收賬樂得合不攏嘴,同她一樣,越來越多的村民們享受到了“綠色財富”。
“把生態林保護下來變成經濟林,不僅護好了一江兩岸生態,更讓農民穩定增收。”李承洪説,目前,三峽筍業有限公司在涪陵區南沱鎮、義和鎮、龍橋街道等地改造建設了筍竹豐産示範基地8000畝,在南沱鎮新建的年産2萬噸竹筍食品加工廠實現投産。通過竹筍種植、加工和發展鄉村旅遊,走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之路,使“生態紅利”釋放出越來越強勁的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已深入涪陵人心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大力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石漠化治理、三峽水庫消落帶治理工程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加強長江生態屏障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2018年,涪陵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平方公里,新增營造林12.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2%,完成5座已關閉非煤礦山生態修復。
植好一棵樹、造好一片林是厚植綠色家底,推動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則是把涪陵的生態優勢進一步轉變為“發展福利”和“民生福祉”。在實施生態屏障建設的同時,涪陵區注重生態建設與綠色産業發展緊密結合,已種植發展各類經果林30萬畝。
涪陵添綠,不僅局限于“植”,更在於“治”。治水有方,護兩江碧水。讓河長制在涪陵生根發芽,所有區領導直接擔任河長,各部門合力治水,建成全市區縣首個“智慧河長”系統,對長江、烏江實時動態監控,次級河流污染綜合整治持續推進。去年,全區河庫斷面水質合格率(達到Ⅲ類水)提高到85%。一幅“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美好願景,正一步步實現。
鐵拳治污,讓地潔天清。綜合整治工業、交通、工地、生活污染,主要污染物PM2.5濃度下降15.9%,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城區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提高到333天。
雷霆行動,完善監管體制。嚴密防範環境風險,醫療廢物、汽修廢機油和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監管實現全覆蓋。深入開展生態環保“五大行業”、“五大專項”整治工作,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57件,環境違法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這是矢志不渝的綠色涪陵,人們正凝聚綠色發展共識,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果農採摘龍眼 攝/黃河
榨菜之鄉晾菜季節 攝/李夏
富在持久
提質增效強勁動能 綠色産業風生水起
涪陵是馳名中外的“中國榨菜之鄉”、享譽全國的“中國綠色生態青菜頭之鄉”和“中國綠色生態龍眼之鄉”,生態資源富足,綠色産業基礎良好。如何進一步把優良的自然稟賦變成可持續發展的動能?為此,涪陵堅持以綠為底,用“綠色+”賦能産業高品質發展。
如今,走進涪陵榨菜集團白鶴梁榨菜廠的生産車間,廠房外青山綠水環抱,車間裏窗明几淨,全自動的生産線忙而有序……從原料進入到産品裝箱出庫,榨菜的原料清洗、切分、篩分、脫鹽、脫水等十幾個製作工序都在流水線上完成。
“2000年開始,涪陵榨菜集團探索機械化改造,將傳統手工操作模式改變為機械化流水線生産。2018年在機械化生産基礎上啟動生産智慧化升級改造,用大數據、智慧化技術推動公司高品質發展。”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改設備科科長楊光強介紹,去年,公司全面引進大數據、智慧化技術,在涪陵基地新增了一條智慧化生産線生産脆口榨菜。項目正式投用後,將使人均勞動生産效率提升50%以上,能源消耗節省30%,一級品率等産品品質提升至99%以上。
除了提高産能,涪陵榨菜集團在榨菜的風味和口感上也借用了大數據智慧化手段,改進製作工藝,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這只是涪陵推進産業轉型升級,加快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
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培育、創新驅動、大數據智慧化,加快發展的一股股熱浪迎面而來,在涪陵,你能強烈感受到該區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最新“脈動”。
瞄準綠色産業做“加法”。園區規模工業集中度突破90%,以清潔能源、裝備製造、新材料、食品醫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工業産業體系基本形成。頁巖氣二期項目加快建設,汽車産業逆勢進取,榨菜産業開啟新篇,建成全球最大己二酸生産基地,“涪陵造”棕剛玉獲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産品。
智慧製造不斷強化,亮點紛呈。涪陵建成主城之外首個5G基站,開創全國首個利用5G技術實現智慧無人巡視艇巡河的先例。華為雲計算數據中心建成投用,互愛科技園集聚53個數字經濟項目。重點企業發展強勁,百億級企業達到4戶,入選市級“100強”製造業企業9戶、市級“雙百”企業27戶,新增國家級“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2戶、市級4戶。
以綠色發展帶動全域旅遊駛入“快車道”,涪陵通過景區與全域、都市與鄉村、硬體與軟體的統籌發展,全面打造“榨菜之鄉·神奇涪陵”旅遊品牌,構建起了以武陵山大裂谷、白鶴梁水下博物館、816地下核工程為龍頭的“3+X”多點支撐産品體系,休閒旅遊、康養旅遊、工業旅遊、研學旅遊競相發展的全域旅遊格局。據統計,2018年,接待遊客、旅遊綜合收入分別增長22.7%、22.3%
同時,涪陵堅持走品質興農、品牌強農之路,以榨菜、中藥材産業為主導,柑橘、畜牧、蠶桑、筍用竹等為後續骨幹産業的“2+X”特色效益農業産業體系基本形成。2018年,新培育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52個、農産品“三品一標”85個、重慶名牌農産品7個。2018年,據初步統計,涪陵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070億元、增長7%,成為主城之外首個千億區縣。
這是奮起飛躍的富強涪陵。人們已找準綠色發展的跑道,奔向更可持續的明天。
一江碧水 兩岸青山——長江涪陵段
涪陵龍潭鎮萬畝農業園 攝/李輝
涪陵大木岩上花園 攝/李夏
美在生活
呵護環境美麗家園 綠色生活無處不在
迎著春日暖陽,徜徉涪陵城鄉,看盡城市繁華盛景,飽覽鄉村田園牧歌,一幅幅生態畫卷惹人醉。景水交融的睦和村、留住鄉愁的藺市鎮……環境整治提升了城鄉的顏值和氣質,美麗資源帶來了美麗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生態修復倒逼生産和生活方式向綠色化轉變……一個“承載記憶、留住鄉愁,獨具巴渝風貌和人文魅力”的“美麗涪陵”正款款向我們走來。
走進涪陵區南沱鎮睦和村,鬱鬱蔥蔥的果樹連綿成片,似一塊深綠的綢布,乾淨整潔的柏油路蜿蜒其間,將一座座民居如珍珠般串聯,成為長江邊最亮麗的風景線。
“每天吃過晚飯就到綠道上走一走,別提多神清氣爽。看著家鄉越變越美,現在城裏人都羨慕我們的生活。”村民劉春林樂呵呵地説,談到睦和村環境之變,村民體會頗深。
“我們村抓住庫區搬遷、美麗鄉村建設等機遇,著力農村産業結構調整,力發展果林經濟,形成了以優質龍眼、荔枝、枇杷、柚子、柑橘、臍橙等水果為主導産業,以四季賞花品果和休閒觀光為特色農業的格局,通過持續性的人居環境整治,切實提高了老百姓生産生活品質。”睦和村黨支部書記劉家奇説,通過努力,睦和村實現一年四季綠樹成蔭、瓜果飄香。
守得一片綠,能換金山來。通過保護生態、尋找定位、謀求轉變,一個個涪陵村落走上了特色發展之路。
涪陵加快農村交通、水利、環保、信息建設,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0%,行政村4G網絡有效覆蓋率達到97%,垃圾分級處理模式基本建立,完成5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鄉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去年,通過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創建市級美麗宜居示範村莊3個、綠色示範村莊21個、美麗庭院1085戶。
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建設綠色家園,涪陵大力推進“兩線三片一城”項目建設,山水城市魅力日益彰顯。同時,以“四城同創”為引領,倡導綠色生産生活方式。實施城市“增綠添園”,打造兩江四岸濱江環湖生態景觀帶,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5%,成功創建重慶市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唱響了一曲新時期生態文明之歌。
這是心之所歸的美麗涪陵。人們正懷著對美好的無限嚮往,奔向更加絢爛的生活。(劉茂嬌 藍倩 圖片由涪陵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