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巫山博物館參觀。 記者 齊嵐森 攝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鳥形尊。 館方供圖
觀眾參觀“盛筵——見證《史記》中的大西南”大展。 記者 趙迎昭 攝
大足石刻博物館採用“裸展”(文物不加玻璃罩進行展出)形式,讓觀眾全方位感受石刻魅力。 記者 趙迎昭 攝
“高閣廣場,羅列物品,古今鹹備,縱人觀覽。”100多年前,著名愛國實業家、我國博物館事業的創始者張謇,用16個字點明瞭博物館的內涵。他于1905年創辦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座博物館。
南通博物苑創辦25年後,重慶首座博物館迎來觀眾——1930年,峽區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前身)開館。1951年,西南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博物館的前身)成立,這是重慶首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辦的博物館。
截至2018年底,重慶登記備案博物館達到100座。去年,重慶的博物館接待觀眾3336萬人次,逛博物館已經成為許多市民的生活方式。
底蘊厚重
重慶最“年長”博物館89歲了
“原來初生的大熊貓重量還不到150克。”“總算了解大熊貓的前世今生了。”……
2月23日,重慶自然博物館特展廳。不少家長在開學前帶著孩子參觀“熊貓時代——揭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展覽。臨別時,許多人在寄語板上寫下了感言。
這個圈粉無數的展覽,是該館于1月29日推出的大型原創展覽,也是國內首次全面展示大熊貓演化與保護的專題展覽。
重慶自然博物館處處洋溢著青春氣息,活力的背後是積澱——該館已有89年不間斷的歷史,其前身峽區博物館是重慶曆史上首座博物館。
峽區博物館誕生於1930年初,該館同年更名為中國西部科學院,但仍保留博物館對外開放功能。1943年,中國西部科學院聯合內遷重慶的十余家著名學術機構共同組建中國西部博物館。中國西部博物館是中國人自己建立的首座多學科自然科學博物館。
從1944年12月到1947年6月,中國西部博物館開放774天,接待觀眾154097人,這個數字在當時看來已相當大。如何統計進館人數呢?重慶自然博物館研究館員侯江介紹:“一個竹籃裏放滿竹籤,每進館一人,就拿一根竹籤扔到另一個竹籃裏。”
1949年後,中國西部博物館與中國西部科學院合併,成立了西南人民科學館,並於1953年併入西南博物院。1991年重慶自然博物館恢復獨立建制。
西南博物院于1951年成立,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慶創辦的首座博物館,也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博物館的前身。該院于1955年更名為重慶市博物館。當年,來館觀眾高達30余萬人次,更出現了一天接待6000多人次的場景。
87歲高齡的陳麗瓊曾任三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1957年,她被調入重慶市博物館,從事文物登記編目等工作,“當時人手少,觀眾又多,一刻不得閒,有時候我還要去展廳講解。”
到1978年,重慶還僅有4座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紅岩革命紀念館、歌樂山美蔣罪行展覽館、邱少雲烈士紀念館。(紅岩革命紀念館和歌樂山美蔣罪行展覽館經過發展,如今隸屬於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
截至2018年底,重慶登記備案博物館達到100座,其中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這3家博物館成為重慶博物館事業的骨幹力量。
種類豐富
博物館生活更有滋味
“今天的安排真是充滿了膠原蛋白:上午在三峽博物館看溪山清賞山水畫展,午飯後到王琦美術博物館欣賞館藏版畫精品。逛累了,在曾家岩書院喝了杯咖啡……”
2月24日,市民龔婷婷發的一條朋友圈獲得數十位好友點讚。如今,像她一樣把逛博物館當作一種生活、休閒方式的人不在少數。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春節假期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4.15億人次,參觀博物館的遊客比例高達40.5%。
為更好滿足公眾多樣性的文化需求,全國博物館推陳出新,每年舉辦2萬多個展覽。去年,重慶各博物館新推出臨展310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主辦的“盛筵——見證《史記》中的大西南”原創展覽更是形成了轟動效應。
“It is very excited to see a beautiful exhibition(看到這個美妙的展覽真讓人興奮)。”一位來自斯裡蘭卡的觀眾在三峽博物館參觀了“盛筵”展覽後説。
“説起川劇,三天三夜都説不完。”北碚區市民潘承禮已83歲高齡,是位資深戲迷。2013年開館的重慶川劇博物館展示了川劇的前世今生,常常吸引他沉醉其中。
這位自稱“老頑童”的戲迷見證了重慶的博物館成長之路,“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就帶著我們參觀過中國西部博物館;成家後,重慶市博物館成了節假日休閒的好去處;如今,重慶的博物館越來越多,我們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更有滋味了。重慶工業博物館今年開館後,我還要去一睹為快!”
正如潘承禮所言,博物館數量的增加,市民是最大的受益者。除了數量增加外,重慶的博物館種類也變得愈加豐富——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唯一的中國西部博物館(自然類)發展到今天的歷史、革命、自然、抗戰、工業等多種類型的博物館。
除了種類豐富外,重慶的博物館還有強烈的地域特色,有著其他地區不可複製的資源優勢。
其一,重慶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戰時期這裡留存下大量抗戰文物,楊闇公楊尚昆舊居陳列館、聶榮臻元帥陳列館、劉伯承同志紀念館等革命紀念館依託革命舊址成立。
其二,伴隨三峽文物保護工程,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巫山博物館、忠州博物館等10座庫區博物館應運而生,收藏有豐富的三峽庫區出土文物。
記者曾驅車5小時到達巫山博物館,站在博物館門前放眼望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震撼,該館基本陳列“巫山巫水巫文化”為美景增添人文魅力,也因此受到觀眾熱捧。“有一次到了閉館時間,但一對從東北過來旅遊的老夫妻想進館參觀,我們臨時決定延遲閉館,他們看後高興得不得了。”館長張潛説。
重慶21座非國有博物館也頗具特色——重慶建川博物館聚落的8座主題展館,依託抗戰時期生産武器的防空洞而建成,近4萬件展品涵蓋了抗戰、兵工、民俗等類別,豐富又精彩;在南川區蝶語昆蟲博物館裏,1萬多頭昆蟲標本帶領觀眾走進奇妙的昆蟲世界。
發揮創意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今年元宵的故宮著實火了一把!
頗具創意的“紫禁城上元之夜”,讓故宮“連刷”三個首次:建院94年來首次舉辦“燈會”、紫禁城古建築群首次在晚間被較大規模點亮、首次在晚間免費對預約公眾開放。
其實,重慶也有類似于的探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盛筵之夜”、重慶自然博物館的“熊貓之夜”等,都是配合各館精品原創展覽開展的活動,讓博物館“火”起來的同時又“活”了起來。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對此,重慶怎麼做?
大足石刻博物館採用了數字化、虛擬成像等現代技術手段展現石刻風采,讓觀眾可以全方位感受石刻之美;作為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博物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推出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VR體驗”項目,在該項目的“水下暢遊”部分,觀眾可以化身“潛水員”與水下題刻零距離接觸,感受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的完美交融。
當然,在臨展引進、文創開發、社教活動等方面,重慶的博物館整體水準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面對公眾不斷提升的美好期待,以及日益多元化、高品質的文化需求,重慶的博物館發展任重而道遠。
“博物館不是高高在上的廟堂,它已經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廳。”三峽博物館館長程武彥説,博物館應該變得更親民、更開放。
對此,重慶師範大學教授武仙竹建議,重慶的博物館應該不斷推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展覽,使地域文化更多地呈現出來。熏陶本地觀眾的同時,也會吸引眾多外地遊客。
“博物館創意無限的文化情懷不僅豐富了城市的文化色彩,還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凝聚了城市文化的精髓。”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認為,公眾對城市的歸屬感和滿意度隨著博物館功能的發揮而得到強化,最終將影響城市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記者手記》》
從1到100
2014到2018年,我在三峽博物館做了4年講解志願者。4年間,感觸良多。
最初做志願者時,每當有觀眾走進展廳時,我總會問:“請問您需要志願者講解嗎?”當時,拒絕的佔多數。
短短幾年間,“生意”慘淡的現象漸漸發生了改變。如今,觀眾走進展廳時總會問保安:“請問有志願者講解嗎?”一些志願者在講解過程中還收穫了不少粉絲,他們在粉絲群發個預告,講解時就會迎來許多觀眾,甚至有外地粉絲專程趕來。
去年初從事新聞工作後,我還發現,觀眾不僅僅對展覽感興趣,對博物館舉辦的學術講座也青睞有加。博物館,已然成為了觀眾心中的學術殿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一些志願者説,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的播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專家則認為,從1到100,隨著博物館數量的增多,重慶各種類型的博物館從多個方面發力,為觀眾展示了一個更為豐富、更有歷史、更具內涵的重慶。
作為一個重慶人,我們總是忍不住追問,我們從哪來?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曾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那珍藏于博物館裏的一塊塊漢闕、一幅幅古畫、一把把古琴……就是這些故事的默默講述者。它們身上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的前夕,重慶成為百館之城,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數字上的增長,更見證了這座城市的飛速發展與城市文明的進步。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保護好、管理好、研究和利用好這些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物,讓歷史説話,讓文物活過來,給當代人以民族自信和歷史啟迪。
成為百館之城之後,重慶要做的,還有許多。
他山石》》
外國博物館發展有何經驗
法國 組建博物館網絡
在法國,為了使地理位置偏僻、藏品類型單一的博物館走出被人們遺忘的窘境,政府將鄰近的博物館組成網絡,統一管理,例如斯特拉斯堡就把其周圍的8個博物館合併起來,並指定專人整體協調這些博物館的工作。
博物館網絡的成立把鄰近博物館的競爭關係轉變為合作關係,讓這些博物館能夠資源共享。同時,相關部門還制定了一些輔助措施,例如設定博物館參觀路線、發行博物館通行證等,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單個博物館的影響力,使博物館以較低的成本更加貼近民眾,從而體現其公益性。
英國 成立博物館聯合體
英國東北部地區的泰恩和威爾博物館組織,是一個區域性的博物館聯合體,由12家博物館、畫廊和檔案館組成,藏品內容包括考古、藝術、歷史等多個方面。
該組織由統一的機構和人員進行管理,在館長之下設置了分管不同區域的高級監理,並擁有統一的博物館標誌設計和統一的博物館門戶網站,這個博物館聯合體的資源共享不僅僅指展品資源的合作共享,還包括人力資源、管理經驗與模式等的合作共享。
該聯合體目前已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約1600萬人次,成為英國博物館群資源共享的優秀案例。
日本 博物館成為學生“第二課堂”
日本有類型豐富、數量巨大的博物館資源,如僅在關西地區的大阪府就有4家科學(技術)博物館,幾乎每個城市都建有體現本地特色的兒童科技館。同時,許多博物館還設置有針對青少年的陳列設計和動手實踐場所,並在展廳中專門為他們安排了考古工作室,供他們親自動手挖掘、鑒定、修復和展示文物。
此外,日本幾乎所有的博物館都是學生課外的“第二課堂”,許多課程都設置在館內,學生們會攜帶觀察記錄單和作業紙。因此不少館還在展區中央安排了若干組書寫區域,方便學生們在討論和記錄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