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習聲迴響|再訪下莊②走出去的下莊人回來了!
初春的下莊村,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石濤 攝
相關報道:
絕壁上的“天路”
習聲迴響|再訪下莊①下莊天路成“網紅”土房變民宿
華龍VR|再訪下莊:昔日“天坑村”如今變了模樣
編者按:正在進行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只有兩年時間,正是最吃勁的時候,必須堅持不懈做好工作,不獲全勝,決不收兵”“脫貧攻堅要響鼓重錘”“貧困縣摘帽後,也不能馬上撤攤子、甩包袱、歇歇腳”。
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講話在代表委員和幹部群眾中引發強烈反響,也激起了千里之外重慶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人心裏的漣漪,他們為美好生活努力的勁頭更足了。
路,連通了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與外面的世界,也改變了下莊人的命運。柑橘、西瓜、桃樹……産業發展起來了,外出務工的村民回鄉了,走出去的大學生也回來為村裏的教育獻力。
過去,下莊村常住人口只有100多人,如今常住人口增加到了200多人。初春的下莊村,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54歲的楊亨華是村裏的綜治專幹,負責柑橘專業合作社的管護工作。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石濤 攝
産業搞起來了:650畝柑橘今年迎豐産
陽光碟機走了些許冬日的嚴寒,山坡上那片新栽的柑橘林顯得生機盎然。
柑橘林裏,54歲的楊亨華正揮著鋤頭忙活著。他是村裏的綜治專幹,負責柑橘專業合作社的管護工作。“我家也有9畝柑橘,一畝36棵樹,一棵樹能挂果50斤左右。就算賣2塊一斤,今年能收入3萬多元。”楊亨華説。
路通了,下莊人的勤勞有了用武之地,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裏種起了西瓜、南瓜和柑橘。目前,下莊村種植紐荷爾柑橘650畝,500畝已試花挂果。
竹賢鄉鄉長吳文銳介紹,為規範種植、形成規模、統一管理,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去年,下莊村探索出“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産業+農戶”的模式,成立巫山縣竹賢鄉碩多柑橘專業合作社。
“簡單來説,就是村集體以管護資金入股、專業合作社統一管護、農戶實施管護,村集體經濟分紅15%、專業合作社5%、農戶80%。”吳文銳説,目前,村集體已入股4.5萬元管護資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戶開展病蟲害防治、施肥、除草等方面管護。
吳文銳給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算了筆賬,目前,村裏共有650畝柑橘,今年豐産,預計能帶來200萬元左右的收入。此外,還有幾百畝西瓜和南瓜。西瓜畝産可以達到1000多斤,別人上門收購的價格是0.6元/斤,而拉到附近騾坪鎮去賣的話,可以賣到每斤1塊多。南瓜的畝産突破3000斤,畝産值達到1500元,“這樣一算,下莊的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萬多元。”
下莊村的道路乾淨整潔,人居環境得到很大改善。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石濤 攝
“現在柑橘發展前景好,一點不比外出打工差,我早就想回鄉發展了。”袁堂清在海南打拼了10餘年,年歲越大越思鄉,50歲時,他回到了下莊種起了柑橘,辦起了農家樂,年收入達到10萬元左右,不比在外掙得少。
去年10月村裏新安裝了20多盞太陽能路燈。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石濤 攝
家鄉日子美:留村人員增加了一倍
走進下莊,乾淨整潔的道路,鳥語花香的農家小院,隨手用手機一拍,都是一幅歸園田居圖:天藍、地綠、水清、村美……
“以前可不是這樣,幾年前下莊可以説是道路泥濘、臟亂不堪,隨處可見白色垃圾,農房前後散亂地堆放著柴禾……”站在屋前的水泥院壩中,王先均擺弄著花壇裏的月季,轉身對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感嘆道。
環境的改善,得益於公益性崗位的靈活應用。吳文銳介紹,村裏設置了30個公益性崗位,負責道路保潔和村裏垃圾的清掃。有專人定期對他們的工作進行巡查。7.9公里的進村公路上,很難看到垃圾和樹葉的存在,即使溝壑起淤的情況也很少看到。
下莊村走出來的大學畢業生彭淦,從成都辭職後返回村小學當老師。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石濤 攝
此外,村裏還安置了垃圾桶,定期有環衛公司將垃圾運往村外集中處理。村裏每月還評選“文明戶”“潔凈戶”,獎勵一些小禮品,村民的參與度很高,人居環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過去,天一黑,下莊沉寂在了黑夜之中,村民們早早就關門閉戶休息了。去年10月,村裏安裝了20多盞太陽能路燈,晚上村民還能出來散散步、跳個廣場舞。
吳文銳説,都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下莊村靠近五里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資源豐富。過去,村裏因為大山的阻隔交通閉塞,而今道路通了,劣勢變成優勢,生態也能産生財富。
現在,居民家中用上了自來水、燃氣灶、裝上了寬頻,以前總想往外跑的年輕人,現在也習慣了村裏的生活,“空氣好、吃的又是綠色食品,城裏人家裏有的我們也有,遊客都羨慕我們的生活呢!”村民王先均説。
像袁堂清和王先均一樣,越來越多走出下莊的人又走回來了。吳文銳介紹,老下莊村戶籍人口432人,以前常住人口只有100多人,去年增加到了220多人。
大學生回來了:我們讀書為下莊明天
下莊村村小開學前幾天,彭淦早早就來到學校教室打掃衛生。27歲的彭淦是土生土長的下莊人,在這裡,他上了6年學,靠著自己的努力終於走出了大山,而這次,他又回來了。
彭淦從成都西華大學畢業後,進了成都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山裏娃,吃得苦、踏實肯幹,他每個月能拿到六七千的工資。去年,父親的一通電話,讓他動了回鄉的念頭。
在村小操場的黑板上,貼滿了學生們的繪畫作品。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石濤 攝
原來,村小只有兩名小學老師,其中一位到年齡退休了,另一位也臨近退休,而縣裏沒老師願意來,學校面臨著教師緊缺的窘境。校長找到彭淦的父親,叫彭父來幫忙帶下幼兒園和一年級的孩子。
彭父雖是村裏識字較多的人,但文化水準也不高,他怕耽誤了這群孩子,電話中,給彭淦透露了這個訊息。
“村裏沒有初中,以前,我都是走路到騾坪鎮上學,要走上四個半小時,腳都磨出泡,但只要能上學,我什麼都不怕。”彭淦還記得自己求學的不易,也一直關注著家鄉,作為村裏培育出來的大學生,他毅然選擇辭職回家。
去年年底,彭淦回到下莊,從父親手中接手了這些上學的孩子。每次上課前,他都會從網上下載一些視頻,課上放給學生們看,讓村裏的孩子多看看外邊的世界。
這幅荷花畫線條優美,是六年級學生楊梅的作品。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石濤 攝
彭淦的工資不高,每個月只有2000元不到,雖與成都工作的工資相差甚遠,但他卻覺得很踏實。教課之餘,彭淦也配合做些村裏的工作,他喜歡找到村主任毛相林,交流村裏産業發展的規劃。
他和毛相林一致認為,下莊要謀發展,離不開年輕人。這些年來,從下莊陸續考出去的大學生、中專生約有27人。回到下莊後,彭淦幾乎每天都在向兒時的同學講述家鄉的變化,“下莊越來越好了,很多年輕人在觀望,只要讓他們看到希望,他們還是願意回來。我有個同學前兩天就透露有意向回來。”
在村小操場的黑板上,張貼著學生們的繪畫作品,其中,一幅荷花的作品吸引了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的注意。這幅畫線條優美,很有靈氣,是六年級學生楊梅的作品,其實,村裏沒有荷塘,她也沒有見過真正的荷花,這是她在電視上看到的。路通了,村裏的條件好了,通過電視、網絡,孩子們的視野也更開闊了。
楊梅説將來想“當一名老師,回下莊教書。”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石濤 攝
馬上,楊梅就要上初中了,她將沿著那條長輩們修出的“天路”,到騾坪鎮去上學。和彭淦不同的是,如今她坐上村裏的麵包車,只需要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到學校了。
“畢業後你想做什麼呢?”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問。
“當一名老師,回下莊教書。”楊梅略帶羞澀,卻又十分肯定地回答。
正如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之前的全媒體專題報道《絕壁上的“天路”》裏所説,“大人流血修路為我們,我們讀書為下莊明天。”
這條8公里的“天路”,凝結著下莊人的鄉愁,也孕育著下莊人的希望。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佘振芳 李華僑/文 石濤/攝影 謝鵬飛/攝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