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渝北 有了“身份證” 發展勁更足 村級集體經濟今年要實現“兩個提前”
遊客在洛磧鎮沙灣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柑橘園採摘 張澤美 攝
近日,渝北區頒發我市首批由農業農村部監製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大大振奮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信心。渝北區委、區政府制訂下發《關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確保年底消除“空殼村”。
有了“身份證”
底氣更足了
“最近大家正在甩開膀子做準備,迎接週末來村裏採柑橘賞花的遊客。”3月5日,洛磧鎮沙灣村黨總支書記、沙灣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理事長張禹梅笑著説,“合作聯合社上周獲頒《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我們發展村集體經濟底氣更足了。”
2月28日,渝北區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暨集體經濟發展現場推進會在洛磧鎮舉行,洛磧鎮沙灣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等1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獲頒《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
這批登記證是2018年11月農業農村部頒發全國首批登記證後,在重慶市首批頒發的由農業農村部監製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賦予了全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有了統一的“身份證”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就可以辦理公章刻製、開設銀行賬戶、從事經營管理活動,更好地發揮管理集體資産、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成員的作用。
“我們村裏發展了500畝水果,帶動了200余戶農戶增收。目前村集體實現了年經營性收入超過5萬元的目標,預計今年達30萬元左右。”張禹梅説,合作聯合社有了“身份證”後,就成為了正式的市場主體,就能夠與産業鏈夥伴及其他組織進行深入合作,還能獲得相關政策、融資等多方面的支持,如今我們出去談合作,感覺腰板更硬了,壯大發展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的信心和幹勁也就更足了。
創新探索發展
勢頭更強了
渝北區是重慶市2018年度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14個試點區縣之一,是主城區中唯一的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範區”。渝北區委、區政府堅持聚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推進涉農資金“撥改股”改革,積極推動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出“烏牛村145”“玉峰村4股”“金剛村公私聯營、集體控股”等集體經濟發展方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發展探索中,渝北區委、區政府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當地資源稟賦,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鄉村旅遊合作社、農機合作社、勞務合作社、專業施工隊等各類組織發展自營經濟,與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平臺公司等市場主體開展合作經營,以自然資源開髮型、資産經營型、資金投資型、人力資源開髮型、文化資源利用型等創新經營模式,有針對性地發展不同類型的集體經濟組織,突出差異化和特色化,一些鎮村根據自身的優勢闖出了發展新路。
“接下來,渝北區將逐步對181個已完成産權制度改革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放登記證。”渝北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説,在渝北區,像洛磧鎮沙灣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這樣有“身份證”的合作社將會越來越多,隨著這些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創新探索發展,全區村級集體經濟將會變得越來越強。
實現“兩個提前”
年底消除“空殼村”
在渝北,很多鎮村都嘗到了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甜頭”。為了進一步推進村集體經濟的長足發展,渝北區委、區政府制定下發《關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建立“區、鎮街領導+職能部門+督導組+集體經濟發展服務中心”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指導體系,實行集體經濟發展負責人“三個一批”計劃(從優秀農村黨員幹部中選派一批、從農村其他人才中選聘一批、從社會人才中招聘一批),捆綁出台資金、項目、金融、稅費、用地等支持政策。
同時,渝北區著力打造一批重點示範村,確保實現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現“兩個提前”,即提前于2019年3月底前完成181個行政村及10個涉農社區清産核資及産權制度改革,提前于2019年年底前全面消除“空殼村”,平均每個村年經營性收入超過5萬元。到2020年,平均每個村年經營性收入力爭超過10萬元。(渝北區融媒體中心 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