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渝北:打好攻堅戰 奮力拔窮根
新華網  2019-03-19 15:02:03

  原標題:打好攻堅戰 奮力拔窮根——精準脫貧的渝北實踐

  新華網重慶3月18日電(陸世玲)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重慶市渝北區上下牢牢把握正確方向,下足繡花功夫,做好精準扶貧,各項政策舉措逐步落地見效,專項扶貧、産業扶貧工作擲地有聲,持續深入的脫貧攻堅戰,拓寬了貧困群眾的致富之路。

  截至去年底,渝北區建卡貧困戶1024戶、2541人中脫貧992戶、2442人,仍有貧困戶32戶、99人。群眾對脫貧成果的認可度達95%,漏評率、錯退率、返貧率均為零,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這些數字背後是渝北勠力脫貧攻堅的一個個實招,贏得的是貧困群眾的一張張笑臉。

  精準發力育産業 群眾致富有信心

  大盛鎮青龍村地處丘陵山地,毗鄰禦臨河支流東河,共有農戶517戶1261人。據青龍村黨總支書記黃志介紹,過去幾十戶人家守著耕作不變的土地,每年年收入14000余元,更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或是舉家外遷。隨著人員的流失,這裡的房屋土地漸漸撂荒閒置,原本人丁興旺的村莊逐漸衰落。

  如今,村裏擁有整齊劃一的標準化果園,還有果園旁一棟棟即將完工的小洋樓,以及在果園內勞作、洋溢著幸福笑容的村民……這些變化,與大盛鎮紮實開展脫貧攻堅、精準發力培育産業的行動密不可分。

  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大盛鎮在渝北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緊抓發展契機,在青龍村土地上探索實施“9+1+1”集體經濟模式,由村集體成立合作社,化零為整對全村土地實施土地宜機化改造,建立起重慶市第一個丘陵山區集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于一體的高標準現代化水果産業基地。目前果園已栽種2萬株優質柑橘果樹,同時每季在果園隴上種植蕎麥、南瓜、大豆等經濟作物,預計可以帶來每畝地1萬元的收益,並通過“9+1+1”(銷售柑桔的9成收益直接分配給村民;1成收益歸合作社,用於果園日常管理和工資發放及面向村民作購買醫療、養老保險等集體公益事業再分配;100%的果園行間套種農作物收益以戶籍股的方式直接分配給村民)的分紅模式實現增收,幫助村民致富。

  “按照對未來的收益測算,3年後,僅水果産業收入就能實現每戶增收上萬元,5年實現增收3萬元左右。”黃志介紹,如果再加上鄉村旅遊帶來的發展紅利以及務工收入,5年後該村將實現年戶均收入過十萬元。“如今,我們村的村民一個個都幹勁十足,年輕人也更願意回到家鄉來發展。”

  落實落細好政策 解憂幫困送溫暖

  “感謝政府,給我們報銷了很大一部分的醫藥費,原本7萬元的費用,我們只支付了5000元左右,這為我們解決了看病的後顧之憂。”十多年前,歐興寬的妻子患上了慢性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從此,一家人就被疾病拖累著,家庭境況每況愈下,成為了村裏的貧困戶。去年3月,歐興寬的妻子因病情反復,在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又做了一次手術,花費了12萬餘元的醫療費用。受益於渝北健康扶貧工程,歐興寬一家終於不用再為醫藥費發愁了。

  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推進,渝北越來越多的貧困戶享受到了脫貧政策的陽光。據悉,渝北區堅持“一戶一策”,安排財政資金5000萬元,採取以獎代補、改補為投等方式,通過五種模式為每個貧困戶選準至少1個致富産業,做到就業創業幫扶到人,同時開展了5期雨露計劃,培訓250人,開發農村公益性崗位1283個,培育一批創業致富帶頭人,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切實做到醫療救助到人,建立健康扶貧醫療兜底保障機制,貧困戶住院患者個人自付比僅3.27%,全年全區醫療救助貧困人口498人次、152.01萬元。

  人居環境大改善 群眾喜獲幸福感

  今年64歲的洛磧鎮村民李祖華世代生活在老君山村。由於年久失修,家裏住了多年的房子面臨墻壁裂縫、屋頂漏雨的窘迫情況,但作為低保戶的他對此卻無能力改變。

  去年12月,洛磧鎮按照全區農村危房改造計劃,對李祖華家的房子啟動D級危房改造。在改造過程中,鎮政府對房屋立面進行整修,還對電路、廁所、廚房、院壩等進項整治,對房前屋後的溝渠、便道等進行了清理改造。“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國家的好政策讓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有信心了。” 李祖華説道。

  據了解,在消除農村危房的安全問題時,渝北還注重讓這些房屋“美”起來。全區各鎮街結合自身條件,根據“三環十景”規劃,按照農房改造“八大核心要素”,結合鄉村旅遊發展需要,完善公廁、停車場等配套設施,農村的生産生活環境正在得到極大改善。截至2018年12月30日,渝北已開工3331戶(其中建卡貧困戶200戶)、完工3048戶(其中建卡貧困戶183戶),投親靠友或租房(含住養老院)1588戶;同時做到設施延伸到戶,建成村社硬化便道521公里,自來水普及率達95%以上,農村電網改造率達100%,城鄉公共設施均等化持續完善……

  房屋新了、鄉村美了、路通了、水凈了……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在渝北農村漸次鋪開。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