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讓優惠政策看得見摸得著?
重慶日報  2019-03-22 11:11:24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03-22-0053

沙坪壩區稅務局,工作人員為納稅人介紹辦理指南和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本報資料圖片)通訊員 李攀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03-22-0052

北碚區正川醫藥包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自動化生産線巡查。(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

  ■優惠政策為啥有時看得見卻摸不著?《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專題調研報告》認為,根本原因在於不同部門、甚至同一部門不同時期出臺的政策缺乏協同,或者前後不連貫,沒有構成一個健全的完備的體系

  ■當務之急是對既有的政策進行細化、清理,規範涉企優惠政策,清理過時失效的法規文件,對不合理、不適應,已對民營經濟發展産生制約和影響的法規文件,通過甄別,廢除一批、完善一批

  受重慶市民營經濟發展大會精神鼓舞,江川(化名)決定創辦一家建築勞務公司。得益於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他只花了3天時間,就拿到了營業執照。

  為優化營商環境,重慶相繼制定了一攬子鼓勵和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只是其中之一。據市工商聯統計,截至目前,重慶出臺專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超過12個,專項扶持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的政策文件超過36個,其他相關涉企文件超過151個。

  僅在企業註冊開辦方面,重慶就推行了“先證後照”“三十一證合一”“證照分離”等多項改革,企業審批或備案時間大幅縮短。優惠政策助力,創業者積極性高漲。2018年,重慶新登記市場主體41.2萬戶,創歷年新高。

  “當老闆”容易了,重慶營商環境位列全國前五強

  優惠政策,點燃了江川多年來的“老闆夢”。

  “以前挂靠他人的公司做業務,不合規,同時還需要繳納管理費,相當於抬高了經營成本。更麻煩的是,由於自己沒有獨立賬戶,工程回款要從挂靠公司走,然後再結算給我,週期很長,有時一拖就是幾個月,資金壓力很大。”江川坦言。

  長期受制於人,為啥不自己成立公司?江川説,以前,要拿營業執照,首先得拿到行業主管部門頒發的許可證。辦許可證可不是件輕鬆的事,門檻有點高——需要先建一個團隊,管理、技術、普通工種,要樣樣齊全,並且每個工人都要有執業資質。

  重慶在全國率先啟動的“先證後照”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讓創業者先領取營業執照,把公司開起來,然後再去辦理其他手續。

  2018年7月,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召開後,重慶又推出了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新舉措。其中,在投資便利化方面,簡化工商業項目審批流程,將審批時限壓縮到50個工作日內;將一般社會投資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全過程審批時間壓減至50個工作日以內;實現“三十一證合一”,企業開辦審批時間壓縮至5個工作日。

  “當老闆”變容易了!看到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創辦公司,江川坐不住了。3個月前,他向市場監管部門提出申請,遞交一些簡單的資料後,很快就領到了執照。

  優惠政策引領,營商環境越來越好,不僅讓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和江川一樣實現了“老闆夢”,還有力地促進了本地投資、吸引了外來資本,為重慶民營經濟發展匯聚更多的生産性資源,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進一步顯現。

  去年底,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評價報告》顯示,重慶和深圳、上海、廣州、北京一道,進入全國35個大中城市營商環境前五強。2018年,重慶市民間投資增長12.8%,外商直接投資增長43.8%。在國家發改委發佈的2018年前三季度投資發展趨勢監測報告中,重慶新增意向投資額同比增長位列全國前十。

  “創新發展步伐加快、創業活力加快釋放……”,2018年5月,在對全市24個區縣、11個商會和113家企業進行抽樣調查後,市工商聯在《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專題調研報告》中這樣評價重慶民營經濟的整體發展態勢。

  優惠政策這麼多,為啥還有民企獲得感不強

  儘管如此,但《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專題調研報告》也指出,依然有一些民營企業反映獲得感不強。這是為啥?

  以江川為例,有了營業執照後,他發現,要真正開門做生意,並不是那麼容易。按照規定,他的公司承接建築勞務的每一項業務,都要有相應的施工資質。在向主管部門提出辦理建築腳手架安裝資質的申請後,他拿到了一份長長的清單,上面要求提供的各類證明材料有近10種,有的事項辦理難度還比較大。

  “比如,它要求提供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職稱證書,還要有頒證機構開的證明。”江川説,即便能找到有職稱的人,也需要他們每個人都往返跑幾次路。

  後來,江川找到一家仲介公司,對方開出的價碼是6萬元。幫人填一摞表,跑跑腿,就能值這麼多錢?仲介公司告訴他,除此之外,他們還要對江川的員工進行培訓。但江川並沒有固定的員工,他通常都是直接去勞務市場找農民工幹活,幹完就結賬走人,況且這些遊走于不同工地的農民工大多是熟手,並不需要額外的培訓。

  要拿到資質,就得有一支至少25人的固定團隊,還要有技能培訓的相關書面記錄和認證材料。在仲介公司的要求下,江川只好以每人每天200元的價格,請了一群平時熟悉的農民工來參加培訓。

  但一筆更大的成本隨之而來——如何證明這些人都是你的員工,光有培訓記錄不行,必須得有至少3個月的社保繳費證明。每人每月1400多元,總額10萬元以上。

  江川不得不為這個臨時拼湊的團隊交上了社保費。至此,各種費用總額已經突破20萬元。“這些人以後可能沒有一個會在我的工地上幹活,錢相當於白交了。我們行業的利潤率也就10%左右,相當於我需要接200多萬元的業務才能賺回來這筆錢。這還只是一個資質,其他資質不知道還要花好大代價。”江川感覺,現在先辦執照後辦資質,與以前先辦資質後辦執照比起來,順序不同,但並沒有帶來實際的改變。

  江川開辦公司所經歷的曲折,在民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市工商聯副主席彭光遠舉例説,按照我市的相關規定,一般投資項目要求50天內辦完全部手續,工業項目的審批更是要求縮減到15天以內,但也有一些民營企業向他反映:“有時候需要跑幾十個部門,蓋幾十個章,交幾十次費,花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優惠政策為啥有時看得見卻摸不著?

  《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專題調研報告》認為,根本原因在於不同部門、甚至同一部門不同時期出臺的政策缺乏協同,或者前後不連貫,沒有構成一個健全的完備的體系。

  這主要表現在:有的權放得不配套,涉及多個部門、多個環節的事項,這個部門放了,那個部門沒放,或大部分環節放了,但關鍵環節沒放;一些通過改革下放的審批權,因為標準不一,沒能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沒有實現市、區縣、鄉鎮、村居四級聯動,沒有完全做到“同一名稱、同一類型、同一依據、同一編碼”,缺乏可執行性。

  由此帶來的結果是:企業在不同的區縣去辦理同樣的事項,所需的申請材料、辦事流程都不一致,以致于企業每到一地,都需要重新掌握相關行政許可的規定;在一個部門順暢,但在另一個部門卻“卡殼”,降低了獲得感,不但沒有感受到本應有的便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負擔。

  例如,由於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沒有打通,目前大量審批事項仍然需要現場提交紙質材料,不能實現網上辦結,導致企業在網上提交了相關申請,還要拿著紙質件到相關窗口再辦理一次申請,以前只需走線下,現在線下線上兩頭跑,相當於增加了程式。

  去年11月1日,在全國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目前,有些政策制定過程中前期調研不夠,沒有充分聽取企業意見,對政策實際影響考慮不週,沒有給企業留出必要的適應調整期。有些政策相互不協調,政策效應同向疊加,或者是工作方式簡單,導致一些初衷是好的政策産生了相反的作用。

  為啥沒能形成一個健全的政策扶持體系?

  從客觀上講,是這場為優化營商環境而開展的全國性的放管服改革尚在推進中,它本身有一個不斷修正和完善的過程。

  還是以江川為例,按照目前的行業相關規定,他必須先建立一支固定的團隊,然後通過學習獲取資質,才能去承攬相應的勞務業務。但是,由於業務的不連續,“有時幾年都沒有一單生意”,幾乎所有的民營勞務公司都不可能養一支固定的隊伍,都是接到工程後再組織人力。

  這種行業屬性,導致不少勞務公司為了獲得資質,臨時拼湊團隊,然後再解散團隊,並由此滋生了一個仲介行業。記者通過百度,很輕鬆地找到數家專業辦理勞務資質的公司,有的還是全國連鎖。

  主管部門也有自己的難處。“建築施工資質有不少涉及到安全,國家有嚴格規定。一旦出了事故,會對辦理流程進行回溯追查,我們可擔不了這個責。”重慶建築行業主管部門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

  不過,由於行業內人員的高流動性,加強事後監督,隨時抽查施工人員個人是否持有資質,比要求勞務公司在創立之初就設立固定團隊並獲取資質,更有現實意義。

  事實上,寬進嚴出,降低門檻,加強事後監督管理,正是放管服改革的方向。去年11月8日,重慶市政府印發《全面推開“證照分離”改革實施方案》,自當年11月10日起,對國務院確定的第一批106項涉企行政審批事項,在全市範圍內分別按照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準入服務等四種方式實施“證照分離”改革。遺憾的是,建築勞務行業所涉及到的諸項施工資質,並不在上述106項之列。

  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也透露,下一步,全國性的“證照分離”改革即將擴圍,建築勞務行業有望被納入。但這項改革或將從自貿區開始試點,何時擴展到更大範圍,目前尚不確定。上述行業主管部門人士表示,要簡化勞務資質的審批和辦理流程,還得等待上一級主管部門的統一部署,或者更高層面對相關上位法進行修改。

  當務之急是對既有的政策進行細化、清理

  如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讓優惠政策真正看得見摸得著?

  從技術手段上講,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進一步拓展大數據智慧化的應用領域,在更大範圍內實現信息共享和辦事流程的標準化、規範化,必不可少。

  例如,重慶稅務機關通過數據打通、流程再造,將營改增一般納稅人10張申報表簡化為一張“基礎數據表”,實現表間勾稽關係自動計算,填寫項目由原來的530項直接減少到91項,精簡82.8%,納稅人只需填寫基礎數據表,系統即可將這其中的數據自動還原成原來的10張表。

  在全市民營經濟發展綜合改革示範區北碚,全區範圍內的民營經濟大數據平臺正在構建中。“所有的政策文件都錄入到平臺上,系統會抓取關鍵詞自動進行比對,如果有衝突,會給予提示。”北碚區民營經濟發展局局長張純輝介紹。

  具體到江川的案例,之所以需要工程師和安全員提供任職證書,並有頒證機構開的證明,是為了防止證件造假。事實上,通過大數據方法,頒證機構把所有的證書都錄入信息系統,證書是否造假,一錄入序列號即可知道。

  從長遠看,要實現各個部門的協同,真正從全局出發構建制度體系,根本出路在於改革。正如幾年前的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一樣,重慶可以力爭成為某些方面的全國試點,獲得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上位法的機會。

  就政府機關放管服改革而言,彭光遠認為,首先需要完善“三張清單一張網”(即政府部門權力清單、企業投資負面清單、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清單和政府依託于大數據的管理服務網絡)的頂層設計。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強化清單的動態調整機制,及時對部門的行政權力清單、責任清單進行動態調整,同時對市、區縣、鄉鎮(街道)、村社進行聯動調整,統一標準,同步公佈,真正做到“清單之外無權力”。

  要做到上述頂層設計,當務之急是對既有的政策進行細化、清理,規範涉企優惠政策,清理過時失效的法規文件,對不合理、不適應,已對民營經濟發展産生制約和影響的法規文件,通過甄別,廢除一批、完善一批。(記者 吳剛)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