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故情,文明伴我行”文明殯葬進社區公益宣傳文藝活動在南岸區舉行。記者羅傑 攝
活動現場,相關殯葬服務單位贈送節地生態葬墓位。記者羅傑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2日17時30分訊(記者 張勇)2日,重慶市殯葬事業管理中心聯合南岸區民政局在南坪步行街共同舉辦了“清明思故情,文明伴我行”文明殯葬進社區公益宣傳文藝活動。
活動現場,市殯葬事業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向廣大市民介紹了節地生態安葬、文明治喪的相關政策法規。南山福座、南山龍園、靈安陵園、江南殯儀館公墓,還面向我市常住戶籍的城鄉低保對象、城鄉特困人員和生活困難的優撫對象、“失獨”人員,以及遺體器官捐獻人,捐贈了生態安葬墓位或者減免治喪費用。
參加活動的市民表示,雖然還有很多人堅持傳統的喪葬理念和方式,但自己更願意選擇節地生態安葬。
“人死如燈滅,我覺得不用太操心死後的事情。”74歲的王婆婆説,兩年前,她就給自己和老伴購買了雙人的室內塔位。按照一個塔擁有5萬個塔位計算,與傳統土葬平均佔用4平方米相比,差不多節省了20萬平方米的土地。
“咱們國家的耕地有限,何必去跟後人爭。我更願意選擇那種可降解的草坪葬。”77歲的張伯伯告訴記者,不必在乎什麼墳墓骨灰,把逝者記在心裏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紀念。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積極倡導和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市殯葬事業管理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市已推出了樹葬、花葬、草坪葬、小型地墓18萬平方米,壁墓塔葬17萬個,超過7萬名群眾選擇了節地生態安葬。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重慶市殯葬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我市將繼續積極推廣生態節地葬法,不斷提高生態安葬比例,到2020年,全市節地生態葬比例達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