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推廣垃圾分類建設“無廢城市”
重慶日報  2019-04-15 10:47:39

【要聞 摘要】重慶推廣垃圾分類建設“無廢城市”

城南家園居民通過“小黃狗”智慧垃圾分類回收機投遞垃圾。通訊員 郭旭 攝

  ■截至目前,重慶市垃圾分類已在主城23個街道27萬戶居民中試點

  ■力爭到2020年,主城區實施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的街鎮比例達到50%,主城區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

  ■將來,主城區的生活垃圾終端處理都會採用焚燒發電方式,垃圾填埋處理將成為歷史

  “無廢城市”來了!4月13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城市管理局了解到,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要求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並將在全國範圍內選擇10個左右有條件、有基礎、規模適當的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重慶,正投身“無廢城市”建設的熱潮中來。

  去年底,重慶15家企業聯手建立我市首個固廢産業聯盟,為重慶申報“無廢城市”試點提供重要技術支撐。穩步推進的垃圾分類試點,也成為我市申報“無廢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市城市管理局人士介紹,2017年重慶開始大規模推廣垃圾分類,截至目前,垃圾分類已在主城23個街道27萬戶居民中試點。借助二維碼、智慧垃圾箱等多种先進手段,市民參與垃圾分類變得更便捷,垃圾分類成為重慶環保的新時尚。

  “小黃狗”入渝8個多月 累計回收垃圾3979噸

  雖然多年前重慶市就開始推廣垃圾分類,但卻“推而不廣”。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認識不清,居民擔心垃圾種類分得不準確;二是前端分好類、後端大雜燴的現象突出,付出了努力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針對上述尷尬,城市管理部門想出了很多破解方法。

  上月,重慶推出垃圾分類微信公眾號,幫助市民更好地了解垃圾分類知識,了解國家的垃圾分類政策。

  各區縣城市管理部門也想出了不少好方法。比如兩江新區打造了垃圾分類智慧管理平臺,通過物聯網、互聯網融合技術,輔以二維碼、GPS等手段,建立一戶一檔實名制,實施垃圾分類投放品質及回收管理的數據收集和傳輸,實現垃圾投放的源頭可溯。

  “借助智慧管理平臺,對垃圾分類正確投放行為採取積分獎勵,對不正確投放行為進行源頭定向宣導,可實現垃圾分類宣傳引導、積分激勵、全程監控的一體化管理。”兩江新區城管局人士表示。

  在重慶,許多地方像兩江新區一樣,對垃圾分類實行了積分獎勵。

  最近,家住九龍坡區二郎街道鋼球小區的邱沛萍婆婆,時不時提幾個塑膠瓶,在小區智慧垃圾回收箱旁熟練地用積分獎勵卡掃碼後,將塑膠瓶投進“一般塑膠投遞口”。邱婆婆樂呵呵地説:“垃圾稱重後會獲得積分。不到半年時間,我已經積了3900多分,上周剛用330分換了7塊香皂。”

  隨著垃圾分類試點在我市推開,企業從中嗅到商機。最近一段時間,一種名為“小黃狗”的智慧垃圾分類回收機出現在主城9區及大足、榮昌、涪陵、合川、墊江等地街頭。

  “小黃狗”由6隻不同顏色的垃圾回收箱組成,每個箱子上都寫有接收垃圾的名稱。只要掏出手機,使用App掃一掃,回收機的箱門就會打開。居民把廢紙、紡織物、金屬、塑膠瓶等分別投入不同箱子,回收設備對垃圾進行智慧識別和智慧稱重,根據不同廢品的市場價格計算返現金額。

  據統計,“小黃狗”進入重慶市場已有8個多月,截至3月底,共安裝了1470台回收機設備,註冊用戶達45.5萬,累計回收垃圾3979噸,光塑膠瓶就超過200萬個。

  垃圾分類後去哪兒了?不同垃圾有不同處置方法

  如何破解“前端分好類、後端大雜燴”的問題,重慶採取了垃圾分類運輸並健全回收處置系統的方式。

  垃圾分類後都去哪兒了?市城市管理局人士介紹,有害垃圾經過收集容器,由合法單位運輸貯存後,運往危險廢物處理設施無害化處理;可回收垃圾經過收集容器後,責任人自行運送或回收企業上門收運,由再生資源企業分揀和資源化利用;其他垃圾一般在收集運輸後,則由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或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置。

  為防止垃圾相互污染,重慶專門配備了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四類專業收運車,並給車輛安裝GPS定位系統。

  “主城正在建設垃圾分類網絡物流基地,可以更準確地將不同垃圾送往不同地方處理。”市環衛集團人士介紹,該集團已在沙坪壩西永、渝北城南、兩江新區龍興等地建成6座多功能垃圾轉運站。

  為提升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水準,我市在全國率先構建起覆蓋城鄉的餐廚垃圾片區收運處理系統,在全國率先建成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系統。目前主城區日均處理生活垃圾7000噸、餐廚垃圾1300噸、果蔬垃圾200噸。

  全國最大垃圾分類利用産業園 2020年將在渝北投用

  “城市跟人一樣,不僅要‘吃’好‘穿’好,‘新陳代謝’也要好。推廣垃圾分類,不僅是我國建設‘無廢城市’的大勢所趨,也是重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市城市管理局人士表示。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每年超過1.5億噸,並以每年8%至10%的速度遞增。全國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圍中。我國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資源損失價值在250億元至300億元。

  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2017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確定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46個重點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今年2月,住建部再次要求,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這也意味著,今年,我市所有區縣將強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被認為是最有效的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方式,是減少工業固廢和包裝廢料的關鍵。”市城市管理局人士舉了一串數字:1噸廢紙可製作出850公斤好紙,比等量生産減少污染74%;1噸廢塑膠可回煉300公斤無鉛汽油和柴油;1噸廢鋼鐵可煉好鋼750公斤……“市民眼中的‘垃圾’可不是廢物,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按照規劃,我市將力爭到2020年,主城區實施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的街鎮比例達到50%,主城區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為配合不斷提速的垃圾分類工作,重慶已建成規範再生資源回收站點9190個、危險廢物利用處理設施45個,正加快推進第四垃圾焚燒廠、走馬和夏家壩垃圾二次轉運站等一批具備垃圾分類功能設施的建設。

  “將來,主城區的生活垃圾終端處理都會採用焚燒發電方式,垃圾填埋處理將成為歷史。”市城市管理局人士介紹。

  為進一步掘金城市垃圾,我市還在渝北區建設全國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的垃圾分類利用産業園洛磧靜脈産業園(因其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的行業稱為“靜脈産業”)。該産業園佔地約5000畝,2020年投用後將實現年資源化利用餐廚垃圾、果蔬垃圾、污泥100萬噸、建築棄料60萬噸、一般工業廢棄物10萬噸、廢舊機油5萬噸。

  雖然我市在建設“無廢城市”上進行了不少探索,但“無廢城市”作為一种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亟須形成全民參與的合力。對此,市城市管理局人士呼籲:“每個市民盡可能少産生垃圾,産生垃圾後做好分類投放,就是實實在在為‘無廢城市’建設做貢獻。”(記者 廖雪梅)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