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林正在編織筲箕。特約通訊員 廖唯 攝
劈篾分絲。特約通訊員 廖唯 攝。
各式各樣的篾器。特約通訊員 廖唯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15日10時40分訊(特約通訊員 廖 唯)篾器:用竹篾編織的器物。常見的有用於人們生産生活的筲箕、撮箕、背簍、竹蓆、竹曬席、笆簍、提籃、竹篩子、竹刷把……
篾匠:用竹篾製造器物的小手工業者。一根竹子、一把篾刀、一雙巧手,一件竹製品便在篾匠的手中誕生。
在重慶市彭水自治縣農村有著很多篾匠,他們主要是在農閒時節編織篾器以補貼家用和生産所需,以編織竹篾器為業的不多。
一根竹子
連起生活與情結
今年67歲的陳華林從17歲開始編織篾器,50年來堅守著這門手藝,用一根竹子撐起一個家,一頭連著生活,一頭連著情結。
近日,筆者在彭水自治縣鬱山鎮太平巷的一家門店前,見到陳華林正在專心地編織筲箕,門口案板上擺著各式各樣的竹篾製品,筲箕、撮箕、背簍、提籃、竹篩子、竹刷把等,幾位顧客正在挑選。“這個筲箕好多錢?”顧客見陳華林沒有回應,又大聲地問一遍,陳華林才反應過來。
陳華林,原來家在聯合鄉龍池村,2005年修馬岩洞電站,移民搬遷,被安置到鬱山場鎮,在鬱山鎮買了房子再安家。
陳華林小時候就愛學東西,那時村裏有人編織篾器時,他就喜歡在旁邊學,愛琢磨、上手快,慢慢地就自己開始編織簡單的篾器。得到了父母的表揚,陳華林的心裏很高興,編織篾器的勁更足了。17歲就已經完全可以完成大多數篾器的編織,編織技術在當地小有名氣。
那時,除了平時做農活外,陳華林一有空就編織背簍、筲箕這些當時生産生活中最常用的篾器,然後背到聯合場鎮去變賣,增加收入。“剛好一到場鎮,大家就圍了過來一搶而空。”陳華林回憶道,從前每家每戶都離不開竹制器具,需求量很大,賣得也很好,所以篾匠師傅特別吃香,東家請完西家請,工期排不過來,甚至一年四季都在外邊忙碌奔波。
搬到鬱山場鎮後,陳華林完全以編織篾器為主,一來可以維持生計,二來自己喜歡的這門手藝也不得丟。
一件篾器
50載匠心所至
“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種各樣的篾。”陳華林介紹,剖出的篾片,粗細大小均勻,清白分明,編的篾器才美觀結實。説起篾匠活兒,陳華林如數家珍。
陳華林説,首先要把竹子劈開:一筒青竹,對剖再對剖,剖成竹片,再將竹皮竹心剖開,分成青竹片和黃竹片。然後再根據需要,竹皮部分,剖成青篾片或青篾絲。剖出來的篾片,要粗細均勻,青白分明。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種不同的篾絲。
總的來説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竹的青篾絲柔韌且極富彈性,可以剖成比頭髮還細的青篾絲,青篾最適合編織細密精緻的篾器,加工成各類極具美感的篾制工藝品。黃篾柔韌性差,難以剖成很細的篾絲,故多用來編制大型的竹篾製品。
一根竹子,一把篾刀,看似簡單的篾匠活兒,其實沒那麼簡單。“編的篩子、筲箕,要精巧漂亮,方圓周正;織的涼蓆,要光滑細膩,涼爽舒坦。任何一樣篾器都要達到‘四平四正’的效果才行。篾匠手藝是一門細緻活,要經過多年磨練才能達到精熟的程度。”陳華林説。
筆者在現場看到,陳華林手裏編織的是一個筲箕,從劈篾開始到編織過程,一根根篾絲在他的手中不斷地變化,時而拉、時而切、時而壓、時而撬,不時還要端著打量,看看平不平,歪不歪。一個小時左右,一個筲箕便編織成功。
筆者拿起筲箕觀察,外表光滑整齊,美觀大方,篾絲間十分緊湊結實,水準端著看四週高度一致、平整,記者用卷尺量一量筲箕的長和寬,沒想到的是竟然都是36cm,“隨便怎麼量,都沒有問題。”陳華林對自己的“作品”品質信心十足。
其實不只是筲箕美觀,陳華林做的每一件篾器都是“高顏值”。
“這是怎麼做到的?”記者好奇地問陳華林,他説,他有著自己的一套經驗和方法,這得靠多年來自己不斷地學習、琢磨,總結問題,積累經驗,不斷改進,同時要有很好的空間想像力和眼力,在編織的過程中不斷地修整。陳華林還自製了用來修整篾絲的勻刀。
“這個背娃兒的背簍好多錢?”
“140元一個。”
“120元賣不賣?”
“賣不了,最低130元,不能再少了。”
顧客蘇艷英抱著小孩在陳華林的攤位上選背簍,和陳華林砍價,結果蘇艷英覺得有點貴,沒買成。
“我還是要買一個。”大約十分鐘後,蘇艷英又回來決定拿130元買下剛才看中的那個背簍。蘇艷英説,一開始我就看上了這個背簍,編得很好,就是覺得價格有點高,但是看了其他的背簍後覺得還是選擇來買他的背簍。
在陳華林心裏一直有一個不變的理念就是:用心做好每一件篾器,把每一件篾器做得精緻。
陳華林説,做篾器堅持品質第一,做得不好失去了信譽,也不會有回頭客。雖然説價格稍微偏高,但是很多顧客都願意買他的産品,因為品質有保證,用起也舒心。
下午,趕集的人群散去,陳華林招呼完顧客後,接著又去忙活了。
一年四季,一天到晚,在鬱山場鎮太平巷,都能看到陳華林在他門口編織篾器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