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坪壩區:“三變”改革帶動村民致富
華龍網  2019-04-19 16:52:34

  原標題:沙坪壩區:豐文街道三河村“三變”改革帶動村民致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94d01dd-e775-4338-a817-073c8fe88ee2

村民領取分紅。通訊員 郭思雲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d293ac79-c098-4c90-8ef1-950c6f9b4f55

村民興高采烈的領到分紅。通訊員 郭思雲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efe06718-e55b-46e2-81a9-9caac1003193

三河村分紅會現場。通訊員 郭思雲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18日12時訊(記者 閆儀 實習生 易映竹 通訊員 郭思雲)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4月17日,從重慶市沙坪壩區豐文街道三河村獲悉,三河村進行了“三變”改革後的第一次分紅會。向村民發放了股權證,發放了第一批分紅款。

  分紅會上,街道還向新評選出的6位新鄉賢、4名榮譽村民、2位鄉村振興顧問頒發了證書和聘書。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了解到,三河村是沙坪壩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的示範村,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從2018年3月開始,進行了“三變”改革。

  如今,經過一年的改革,三河村就實現了“三變”:

  一變:農民變成年年有固定分紅的股東

  三河村有一半的地在山上,一半在山下。在“三變”改革之前,村裏的土地,多數都已荒蕪。

  在“三變”改革中,沙坪壩區和豐文街道指導村裏,對集體資源、資産等進行清産核資後,又根據村民共同協商制定的方案,進行了確權確股,把村民變成了股東。在這一改革中,村和村民組的1038畝林地、30畝荒坡地,都折成了資産,加上房屋等,全村總共有260萬元的可經營性資産。

  對可經營性資産,在確立了股民身份後,村裏把這些資産,都確權到股民頭上。並經全體村民協商決定,由股東組建起股份制的舜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對集體資産實行股份制經營。

  二變:“空殼村”變成年收益42萬元的富有村

  2017年,三河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不足1萬元,還是一個“空殼村”。而實施“三變”改革後的2018年,集體經濟收入一下子就增長到42.886萬元。

  這40多倍的增加,是如何增長起來的呢?

  “激活資源和資産。”豐文街道負責“三變”改革的副主任范娟説,“在完成確權確股後,就把重點放在了股份制經營發展産業,增加集體和股民的收入上了。”

  在完成第一階段的確權確股、並組建起舜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後,村裏與引進來天籟螢火谷、遠山有窯、渡蘭居、楠之林雪4個農旅融合項目合作。農民以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村組集體以爭取到的項目資金和集體修建的産業道、停車場、水塘等入股,與項目投資者一起,進行股份制經營。

  在這股份制經營中,為保證股民和集體經濟的收入,設置了資産類入股收益分配方案和資源類入股收益分配方案。其中資産類收益依託的是農村集體産業制度改革的成果,並按股民50%、村民小組20%、村集體30%的比例進行分配;而資源類分紅則以入股面積計算股份,設置了保底(山坡地每畝每年800元,山下好地每畝每年1500元)分紅、固定分紅和效益分紅。

  與這4個農旅融合産業項目後,已把全村農民的承包地經營權、集體資産和資源、國家投入項目等激活,使集體經濟收入迅速增長,農民從土地經營權流轉、集體資産確權確股中獲得流轉金、資産性收入和務工收入。

  三變:閒置資産和資源激活後農民增收

  在三河村竹林口村民組,有一間利用30余平方米的土墻農房改造的書屋和咖啡屋即將完工。這間土墻屋是村民羅文淑家閒置多年的豬圈屋,由村裏的舜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租過來後,改造成豬圈書屋,搞鄉村旅遊。

  “三變”改革,不僅把村集體的資源、資産激活,還把村民的閒置資源激活。

  三河村不少村民都外出務工經商,並在外買了新房,全家搬到新家居住,原在農村的房屋就閒置起來。“三變”改革後,村裏的鄉村旅遊發展起來,這閒置農房就被進村投資的業主或村裏的公司租過來,改造成民宿或面對大學城內的消費者的咖啡書屋等。目前,全村已有30余幢閒置農房被租用過來,搞鄉村旅遊。

  閒置資産和資源被激活後,有效地增加了農民的資産性收入。以王子勇家為例,2018年,就獲得集體資産股份分紅4500元,土地經營權入股收入4500元,家裏的閒置房屋租給楠之林雪搞民宿,獲得租金6000元。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