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院壩會上聊脫貧—— “窮不丟書,富也不能丟書”
重慶日報  2019-04-26 18:59:15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c4d545962301e2c90bc18

楊義(右一)和村民、遊客在開壩壩會。通訊員 覃寧波 攝

  4月23日上午9點過,綦江區永城鎮中華村王良故居。

  在這座紅軍高級將領曾居住過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裏,溢滿了桐油的清香、歡樂的歌聲——中華村例行的壩壩會吸引來30多位村民和一撥遊客。在寬敞的院壩裏,大家一起大合唱。

  在一曲《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後,駐村第一書記楊義,示意大家安靜下來。綦江區有兩類“第一書記”,一類是安排到貧困村、幫助當地脫貧致富的,另一類是安排到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村,幫助當地實現鄉村振興的。楊義屬於後者。

  “大家曉得最近習總書記到重慶來了不?”楊義提問。

  “曉得!”

  “肯定知道噻,這幾天報紙、電視都在報道!”

  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

  “那大家曉得習總書記到了中益鄉後,最先看望的是誰嗎?”楊義又問。

  “去的學校,看的學生娃。”大家一邊回答一邊議論。

  ……

  隨著楊義“拋”出一個個問題,村民和遊客都把板凳挪到她身邊,把“兩不愁三保障”等“重點”又復習了一遍。

  “報紙上都講了,‘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向前跑’。除了自己要向前跑,如果要讓兒女和孫娃比自己跑得更快、過得更好,要靠啥?”楊義賣了個關子。

  大家又議論了半天,得不出一致結論。這時楊義才揭曉答案:“還是要靠教育。”

  “有句老話叫‘窮不丟書、富不丟豬’。現在中華村富起來了,但這書,還是不能丟!”楊義舉了村裏唯一一戶沒有脫貧的建卡貧困戶的例子:前幾年老兩口都得了重病,國家和地方政府雖然給了他們大量幫扶,但直到兒子大學畢業在貴州一家水電公司找到工作,一家人的生活才算有較大好轉。

  “那讓孫娃考100分,就夠了嗎?不夠,還要讓他們長志氣!”楊義説。遊客劉天書點頭,“回去一定要給娃兒們擺一擺,要讀書、立志!”

  “可惜我們沒趕上好時代,當年沒讀啥書。”村民龔必奎嘆惜。因為當時家庭條件不允許,他沒能上初中。“現在機會多得很!”聽了龔必奎的嘆息,楊義宣佈了一條好消息。村裏準備從5月份起,辦一所“老黃牛農民大學”。採取“老年大學”的模式,把村裏年紀大但還有學習意願的村民組織起來,學唱歌、畫畫、背詩,豐富農民文化生活。(記者 羅蕓)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