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涪陵:腌出中國胃喜愛的味道
重慶日報  2019-05-06 09:53:00

  西元前1億9000多萬年的侏羅紀,地球還處在童年,一種後來叫做“芥”的種子出現了。它孑遺下來,像塵埃一樣隨風飄散,生根發芽。

  《詩經》最早記載了它,稱它為“葑”。《千字文》中説“菜重芥姜”,意思是“蔬菜中最重要的是芥菜和生薑”。

  芥菜像精靈一般不斷變幻,在重慶市涪陵區的紫色土壤中,成為了“莖瘤芥”。這是大葉芥菜的一個變種,長出了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的涪陵榨菜的原材料——青菜頭。

  涪陵是古巴國故都。這裡“山水因緣,神仙福慧”,巴國先王陵寢就在涪陵白濤鎮烏江邊上。

  巴人擅長制陶,他們溯江而上所乘之舟即為土陶做成。他們捕魚狩獵、種稷植黍,不經意間,將剩餘的肉食放入裝鹽的陶罐,貯藏一些時間後,發現不但沒有腐爛,而且食之鮮美。於是,古代巴人逐步學會了用鹽腌肉腌菜,涪陵也便成為鹽腌肉菜的發祥地。

  千百年來,涪陵人承襲了腌制鹹菜的傳統。在鄉間,幾乎每戶人家都有“鹹菜屋”,主人待客,最後一道菜便是鹹菜。涪陵民間至今延續著以一碟鹹菜察居家操持、看主婦勤勞賢淑的習俗,還有“好看不過素打扮,好吃不過鹹菜飯”的諺語。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宜昌開“榮生昌”醬園鋪的涪陵人邱壽安,雇請四川資中人鄧炳成為掌脈師,負責幹腌菜採辦、加工和運輸。因加工需要用木箱榨去初腌鹽水,故邱壽安將新研製的幹腌菜取名為榨菜,開始了涪陵榨菜的商業化之路。

  榨菜之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亮堂,因為“中國人的胃,就需要這個味”。侑茶、醒酒、零食的冷食法,燒、蒸、燜、燴、湯的熱食法,其無不顯示出獨特的風味,故榨菜有“天然味精”之説。

  不管是五香、魚香,還是鮮味、怪味,不管是全形、片形、丁狀,還是顆粒、醬態,從北京人喜歡的榨菜魚、上海人喜歡的榨菜肉松,到日本人的醒酒菜,涪陵之味向全國、全世界擴散。2008年,涪陵榨菜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經過120年的發展,涪陵無論是青菜頭種植面積,還是榨菜産銷量,在縣域行政區劃中都位居全國第一,其中涪陵青菜頭品牌價值達24.38億元,涪陵榨菜品牌價值達147.32億元;有37家榨菜生産企業、200多個榨菜品牌,産業總産值達102億元。涪陵榨菜集團作為全國首家上市醬腌菜企業,成為全國醬腌菜行業的領頭羊。

  一碟榨菜,涪陵人做成了享譽世界的中國味道。 (涪陵區融媒體中心)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