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23日14時訊(通訊員 廖紫羽)近年來,重慶市奉節縣永安街道始終將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幹部全覆蓋走訪走深走實群眾路線,了解民情民意、發現困難疑慮、排解矛盾糾紛、推動問題解決,在反反復復的上門入戶中見基層社會治理實效,在一次次的上訪交談中厚植幹群真情。
用腳步丈量出的社情民意
2018年8月9日晚,竹枝路民豐小區彭建軍家中來了幾位常客,永安街道羽聲社區工作人員李海燕和包片小組長。本次走訪主要是為實時摸清居民家庭情況,建立戶情檔案和完善23188大數據系統。
在交談過程中,工作人員了解到彭建軍的繼母和妻子先後患上肺癌和宮頸癌,其父也已年邁,家中有個兒子正在重慶三峽學院讀書,巨大的醫療費用開銷和學費支出,為這個本就沒有固定經濟來源的家庭更是雪上加了霜。
在詳細了解情況後,李海燕將彭建軍一家的戶情檔案梳理完善,針對家庭成員患有重大疾病且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情況,對照政策彙編“口袋書”,告知彭建軍可以帶上戶口簿、身份證、重大疾病相關證明材料到社區申請臨時救助和大病醫療卡。
同年11月,彭建軍帶著相關資料來到社區辦理臨時救助,最終成功申請一次性救助3000元,同時街道在2018年底對其開展了困難慰問。彭建軍一家感動不已,連聲感謝,稱讚我們的幹部是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的好幹部!
“小賬本”解決了“大問題”
在永安街道羽聲社區,每個幹部都配了一個自製“問題小賬本”,其實就是簡化版的戶情檔案,只是它更加注重群眾的問題反映,跟政策彙編“口袋書”一樣,入戶走訪的時候一併揣到兜裏或包裏,小巧輕便。
翻開社區幹部劉昌英的“賬本”,戶主、地址、聯繫方式等基本信息已提前印好,群眾訴求一欄密密麻麻地記了一些內容。一般家庭多數是對社區、街道工作的意見建議、城市管理的相關訴求;而對於重點關注的家庭,如失獨老人、孤殘學生、殘障人士等,記錄更多的則是近期思想身體動態、惠民政策落實情況、現存困難、幫扶措施等具體情況。
寒暑交替,她和同事的“賬本”換了好多個,因為他們的用心也為居民解決了不少實事。
反復的下訪讓她對包片居民的情況了然于胸,居民也因為她能把每件“小事”放心上而深受感動。幹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就這樣慢慢拉近,一個“小賬本”解決了群眾滿意度這個“大問題”。
貴在落實
走訪摸排的問題,幹部們會把群眾反訴求分門別類錄入到“幹部下訪”問題臺賬中。針對各類問題,在近期的工作例會上提出交流討論,尋求最佳解決辦法,再分別把這些解決辦法反饋給居民,隨後再幫助其一一落實,不能迅速解決的做好解釋疏導。
近年來,永安街道利用創文契機,結對60余個縣級部門單位,探索出“三個一點·四個自定”居民自治模式、“元角分”清潔家園模式、“四導兩調解”矛盾糾紛調處機制等先進工作經驗,在為民辦實事的過程中大大提高了服務效率,一些遺留問題也因此得以解決。
此外,著重發揮黨員幹部、學生、青年志願者、離退休幹部等各類群體的先鋒模範作用,引導調動居民群眾主動參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群眾滿意度隨之提升。
小事辦好,好事辦實,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自然就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