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潼南 :“組合拳”保護全域水環境
重慶日報  2019-05-29 10:21:50

  自“河長制”實施以來,重慶市潼南區以保護水資源、管控水岸線、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實現水安全為重點,深入落實“一河一警”,加強涪瓊兩江跨流域聯防聯控聯治,打出水域環境治理“組合拳”。

  全面從嚴整改排污問題

  5月22日,潼南區涪江大橋下,譚家橋污水管道正進行一體化泵站設備安裝調試。按照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移交的問題清單,針對譚家橋生活污水泵站出現短時溢流,導致生活污水從管道裏流出後經小溪直排涪江的問題,潼南區第一時間研究整改辦法,決定採用邊設計邊施工的整改方案,力求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整改。

  2015年以來,潼南落實農發行重點建設基金兩億多元,啟動實施了瓊江流域綜合整治項目,新建二、三級污水管網100余公里,完善22個場鎮垃圾收運體系建設,實施6個重點場鎮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徹底取締瓊江(安岳段)違建幾十年的網箱養魚700余口。

  潼南區環保部門還督促瓊江沿線的盈裕絲綢、三鑫林業等企業對老舊廢水處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實現了80%以上廢水循環利用。

  每條河流都有專屬“管家”

  週全林是潼南區龍形鎮高橋村的河長,自上任以來,每週三都是他巡查鷺鷥溪河的日子。清漂、查看排污口、抽檢養殖場……

  “特別是污水處理廠出過一次故障後,現在每週我都要去看一下才放心。”週全林説。2017年夏天,他接到高橋村河段義務觀察員報告,高橋村農民新村的生活污水從排污口自排而出,影響了當地居民乃至下游村民的用水安全和水環境。

  週全林立即聯繫維修人員趕赴現場,兩天時間就恢復了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保障了河段的水環境品質。

  故障能夠如此快速地被處理,得益於龍形鎮常態化的監管巡查制度和嚴格的河庫管理保護機制。

  “目前,我區建立區級、鎮街、村(社區)三級河長體系。”潼南區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潼南共設置河長510名,其中區級河長16名,鎮級河長146名,村級河長348名,實現“一河一長”全覆蓋。設置庫長131名,其中區級庫長3名,鎮級庫長57名,村級庫長71名實現,實現“一庫一長”全覆蓋。層層簽訂《河長制目標管理責任書》,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聯防聯治確保水環境安全

  “你看,清漂船又過來了。”5月20日,住在涪江崇龕段的村民説,現在基本上每天都有清漂船在工作,江面保持得非常乾淨。

  近年來,為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消除飲用水安全隱患,確保居民生活飲用水安全、衛生,潼南加大對人工運河的綜合整治力度,先後清運沿線場鎮及村民生活垃圾700余噸,並設置界限標誌標牌,明確水源地保護範圍。

  同時,投資近千萬元徹底清理涪、瓊兩江沿岸傾倒的生活垃圾10萬餘噸,並建立長效機制,杜絕污染反彈。另有10支專業清漂隊伍和7艘自動清漂船,進行不間斷清漂,有效改善了涪瓊兩江的水環境。目前,轄區涪江河、人工運河兩個城市集中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受上游來水影響,每年三四月都有大量的河道水葫蘆、浮萍等漂浮物進入瓊江,靠沿線鎮街成立的清漂隊伍進行人工清運工作量很大。”潼南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説,流域水體的流動具有跨區域性,而水污染防治的屬地行政監管具有區域性局限,如果不能齊心協作,可能造成上游排污、下游遭殃的現象。

  為了破解上游來水污染難題,潼南對內建立了以環保、公安、檢察等部門協同處置環境污染案件的部門聯動機制,共同保障瓊江水環境安全;對外則與上游的船山區、安居區、安岳縣,下游的銅梁區、合川區簽訂了聯動協議,協同應對各類水環境事故。(潼南區融媒體中心 李揚)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