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銅梁《龍把子》成功摘得第十八屆群星獎
重慶日報  2019-06-01 23:03:37

  原標題:《龍把子》成功摘得第十八屆群星獎 一條銅梁龍背後的脊梁精神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06-01-0082

銅梁區團拜會文藝演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06-01-0083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06-01-0084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06-01-0085

第十八屆群星獎決賽《龍把子》表演現場  攝/鄒春常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06-01-0086

《龍把子》表演決賽現場

  群眾文藝領域的政府最高獎——第十八屆群星獎昨日公佈獲獎名單。由銅梁區文化館、銅梁二中擔綱演出的群舞《龍把子》作為重慶唯一代表,成功摘得群星獎。

  一台演出的“水到渠成”背後,是“龍鄉”銅梁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深刻提煉文化精神,深度繼承文化傳統,將獨特的精神標識轉化為“靠得住、頂得起、過得硬、容得下”的脊梁精神,以文化滋養提升城市形象的生動實踐。

  沒有道具的舞龍表演

  “摸到起,摸到起,摸到起。”“跟到起,跟到起,跟到起”……

  隨著起伏的節奏,未經任何修飾的重慶方言在舞臺四週響起,舞龍人的一天,由此開始。

  “穩到,穩到,穩到……”激昂的旋律下,24名小夥子不借助任何道具,在團結協作中或翻滾、或跳躍,愣是用身體的變換組合,將“直躺”“挂腰”“搭橋”等舞龍的形態演繹得淋漓盡致。

  最終,在不斷的磨礪和傳承下,“門外漢”成長為靠得住、頂得起的“龍把子”……

  5月16日晚,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第十八屆群星獎決賽現場。當來自重慶銅梁的這出舞蹈《龍把子》完成演出後,全場掌聲雷動。

  “印象中,舞龍應該是非常大場景的,比如在廣場上出現,沒想到這樣搬上舞臺,且不借助任何道具,都能把舞龍的神韻表現出來,十分震撼!”一位現場觀眾對這一新穎的表現形式給予了高度評價。

  而在賽後的專家點評上,國家一級編導余大鳴更是不吝讚美之詞。她表示,《龍把子》這個作品從舞蹈的動作、語言、造型、調度,始終都圍繞龍的形象在塑造,用舞蹈的本體,將龍的傳人之精神神奇再現,極具藝術感染力。

  更可貴的是,作品表現出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來源於群眾,傳承于生活,真正體現了叫得響、留得住、傳得開的品牌價值。

  果然,不負眾望。在5月31日的第十八屆群星獎頒獎晚會上,《龍把子》作為重慶代表,成功摘得群星獎。

  從市級比賽走向全國舞臺

  群星獎是文化部為繁榮群眾文藝創作,促進社會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而設立的全國群眾文化藝術政府獎,現為每3年舉辦一屆。

  能夠摘得這一全國群眾文化藝術領域的至高榮譽,在銅梁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看來,有偶然,也是必然。

  偶然的是,這出《龍把子》的表演,原本並非是衝著群星獎去的。去年5月,我市啟動第八屆鄉村文藝匯演,按要求,各區縣都必須選送節目。

  如何在這一市級舞臺上秀出銅梁特色?在國家級舞蹈編導、市舞蹈家協會顧問高興以及銅梁本土文藝工作者的幾番交流下,《龍把子》的故事漸漸浮出水面——

  一群銅梁舞龍人在老一輩“龍把子”的帶領下,刻苦而快樂地學習舞龍技藝,歷經歲歲年年,最後都成了一等一的舞龍高手,成為新一代的“龍把子”。

  故事框架有了,如何把舞龍這個“大架勢”搬上小舞臺?形式上的創新於是成為第二個“坎”。

  專家們幾經討論合計,敲定了一個大膽創意:拋去傳統的舞龍道具,完全依靠人的肢體、神態,呈現出“龍”的精美動感和氣勢,做到手中無龍心中有龍,真正達成“人龍合一”的至高舞龍境界。

  按照這一思路,銅梁區文化館等單位立即投入緊張的編創工作,並在銅梁二中遴選出24名身體素質較好的高中生擔綱演出。一台極富藝術感染力和視覺衝擊力的男子群舞《龍把子》,終於出爐。

  2018年7月3日,第八屆重慶鄉村文藝匯演決賽中,《龍把子》精彩亮相並完美演繹,以全場最高分奪得一等獎。

  市級比賽的脫穎而出,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龍把子》的價值。盛譽之下,銅梁人於是將目光投向更大的舞臺——群星獎。他們有了勇氣,更有了底氣。

  做好文章推動文化繁榮

  這一過程看似偶然,實則是銅梁大力做好龍文章,著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

  銅梁龍文化源遠流長,銅梁龍舞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重慶十大文化符號,被譽為“中華第一龍”。

  銅梁的舞龍習俗沿襲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涌現出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技藝高超的舞龍人,就是人稱的“龍把子”。

  而普通的銅梁人也都有著深厚的舞龍情結,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會參加到舞龍活動中去。

  在此次擔綱《龍把子》演出的銅梁二中,每個班、每個年級都有一支舞龍隊。學校還編寫了《龍舞教學校本教材》,將龍舞教學納入每一個班的體育課,讓每一位學生都會舞龍。

  以銅梁二中為代表,銅梁的各個學校每週都至少安排有1節舞龍訓練課,全區每所中小學校均組建有舞龍隊,定期組織學生參加龍舞展演活動和龍舞藝術節活動。

  深厚的群眾基礎推動龍文化在銅梁能夠廣泛、深入、長遠地傳承。即便是舞蹈零基礎的高中學生,也能在舞龍基礎上,在短時間內練出《龍把子》的精彩。

  不僅是在學校,在銅梁各鎮街鄉村也廣泛組建有舞龍隊、壩壩舞隊等文藝團隊,全區共培育有扎龍村、舞龍村62個,龍文化特色精品項目傳承發展隊伍蓬勃興起。

  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年來,銅梁充分發揮作為“中華龍鄉”的特色傳統文化資源優勢,立足“共識、共享、共創、共建、共傳”,努力做優龍文化的精神弘揚、傳播交流、精品創作、産業發展、人才培養五篇文章,推動了銅梁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比如該區做足“共享”,做優龍舞傳播交流文章。每年春節期間,銅梁都會在城區組織火龍表演、龍燈會;元宵節舉辦“一鎮一品”龍文化特色文藝精品創作展演。

  在安居古城、奇彩夢園、中華龍等景區,常年開展有龍舞民俗文化表演,形成了春天舞竹邦龍、夏天舞荷花龍、秋天舞稻草龍、冬天舞火龍的濃厚龍文化氛圍。

  2018年,全區開展“一鎮一品”非遺展演200余場次、流動文化服務進村1224場;成功舉辦首屆重慶銅梁中華龍燈藝術節,龍燈展示、民俗活動、火龍表演,給遊客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擦亮了“原鄉風情·大美銅梁”城市品牌。

  以舉辦龍燈藝術節為契機,銅梁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吸引遊客400萬餘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0.2億元,文化助推旅遊商貿發展的倍增效應不斷凸顯,取得了辦好一個節會、傳承一批技藝、發展一類産業、富裕一方百姓的成效。

  銅梁還大力實施龍文化走出去,先後到美、英、法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交流演出,向全世界推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得到廣泛讚譽。2018年元旦,銅梁龍舞首次登上著名的紐約時報廣場,代表中國向世界傳遞新年的祝福。

  以龍為主題的精品文藝創作,近年來在銅梁也是層出不窮。《龍把子》之前,銅梁已經推出了歌曲《舞龍的人》、專題片《中華龍鄉》等。

  這些都為銅梁積澱出深厚的文化養分,也使得《龍把子》的成功顯得“水到渠成”。

  脊梁精神支撐城市發展

  于銅梁而言,這絕不只是一台節目的“水到渠成”,更是一種城市精神的“自然功成”。

  在銅梁一代又一代舞龍人心目中,舞龍是一件充滿活力、充滿向上精神,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在一次次舞龍的儀式中,他們從青春到暮年,漸漸學會了積極向上、勇於創新,學會了拼搏、奮鬥、不畏挑戰。

  舞龍之鄉,龍的精神讓銅梁人昂起了頭顱,挺起了脊梁,涌現出陳達三、郭汝瑰、劉雪庵、邱少雲等一大批傑出人物。

  如何深入挖掘這些優秀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並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銅梁將提煉弘揚龍文化精神,作為培育城市精神的核心內容。

  通過廣泛收集整理散落的文化碎片,理清區域文化發展脈絡,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及人文精神,最終形成了銅梁城市精神的明確表述——“靠得住、頂得起、過得硬、容得下”的脊梁精神。

  “靠得住”即忠誠和誠信,“頂得起”即擔當和作為,“過得硬”即乾淨和自律,“容得下”即包容和團結。

  這幾個字也反復出現在《龍把子》的演出臺詞中。實際上,24個毫無舞蹈基礎的學生在短短一年時間裏從零開始,經歷了無數的摸爬滾打,從膽怯退縮到堅毅執著,也都無不體現著這種脊梁精神的滋養、浸潤。

  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是,作為《龍把子》的演員之一,17歲的魏小淋在初入表演團隊時,成績僅排在全年級的200多名。一年的磨礪之後,他不僅從“不想跳了”,到愛上舞蹈,學習成績也一躍進入了年級前十。

  “從《龍把子》的演出中學到了一種精神,我覺得自己長‘醒’了。”魏小淋説。

  以小而見大。銅梁區通過大力弘揚龍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推動了文化繁榮發展,提升了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推動了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近年來,銅梁工業發展迅猛,農業發展特色鮮明,城市人氣不斷聚集,生態環境日趨向好,民生得到極大改善,人民幸福生活指數不斷攀升。先後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國家衛生城區、中國西部最具投資潛力城市等榮譽稱號,被確定為國家首批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

  “未來,銅梁將進一步擔負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激發銅梁龍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在實踐創造中不斷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銅梁區相關負責人説。

  王萃 張亞飛 王琳琳 圖片除署名外由銅梁區委宣傳部提供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