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冶賽迪:把創新應用到産業實踐中
重慶日報  2019-06-05 17:31:56

  原標題:把創新應用到産業實踐中 ——看中冶賽迪如何推動大數據智慧化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05-30-0032

五月二十三日,在中冶賽迪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這裡實時顯示著其建設的韶鋼鋼鐵智慧中心的信息,這個指揮中心能夠對全廠的生産運行進行智慧感知、智慧分析、智慧預測和智慧決策。記者 張錦輝 攝

  5月30日,廣東韶關鋼鐵廠(下稱韶鋼)智慧中心全面投用。

  智慧中心建在距生産區域5公里外的韶鋼辦公區,遠離作業區的煙塵、噪音污染以及高危環境。

  有了智慧中心,危險作業區操作人員全部撤離,一線其他作業區工人也減少了近四成。

  智慧中心就像一個“鋼鐵大腦”,植入了中冶賽迪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冶賽迪)自主研發的一體化智慧管控平臺,集成物聯網技術、可視化引擎、大數據分析挖掘平臺和輕推智慧工作平臺等。工作人員坐在控制臺前,喝著茶水就把活幹了。

  運用大數據智慧化升級傳統産業,將大大提高勞動效率和生産操作的安全性。美國最權威的鋼鐵技術網站刊登了中冶賽迪這一最新技術。

  今年6月,四年一度的德國國際冶金技術展覽會將在杜賽爾多夫舉行,這是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類冶金展覽盛會。

  “我們將把智慧製造整體解決方案和韶鋼智慧中心應用的技術,帶到德國去展示,因為這是中國鋼鐵智慧製造里程碑式的標杆項目,其解決方式為世界首創。”5月23日,中冶賽迪黨委書記、董事長肖學文自信地對重慶日報記者説。

  “鋼鐵大腦”:

  可管控韶鋼全廠區

  韶鋼智慧中心是中冶賽迪將智慧製造解決方案和産品應用在流程製造業、推動傳統製造業提質增效的一個典型案例。

  “去年9月實施改造,一期在年底就投産,現在全面投用,韶鋼實現了智慧化改造升級,被寶武集團視為示範項目。”5月28日,中冶賽迪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剛告訴記者。

  韶鋼這個“鋼鐵大腦”,集成了中冶賽迪模型庫中的100多個智慧模型,可對現場採集的30多萬各點數據進行智慧分析處理,完成原本分散在全韶鋼鐵區及能介區的8大工序、30個系統、42個中控室、436個操作崗位工人要做的工作。

  “對全廠的生産運行進行智慧感知、智慧分析、智慧預測和智慧決策,實現了距離5公里以上跨工序、跨區域、遠距離、大規模集控、無邊界協同和大數據決策。”王剛説,“鋼鐵大腦”管控面積輻射整個廠區。

  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上,中冶賽迪依靠自身的技術積澱和研發實力,快速找到切入口。

  在佈局上,構建了五位一體的大數據智慧化能力體系,為産業升級提供全新産品、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能夠改變傳統的工程技術服務模式和業態,實現新舊動能的有效轉換。

  在智慧製造方面,陸續研發了一批系統解決方案,逐步實現複雜工業場景下的人工智能,達到一體化管控、智慧決策、智慧生産、智慧運維等應用目標,探索出了一條傳統工業向智慧製造轉型升級的可能性道路。

  這些實踐,助傳統鋼鐵行業衝破了瓶頸。

  高爐作為煉鐵的主要設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反應器。爐內反應看不見、摸不著,沒有任何儀器儀錶能夠進行直觀監測,俗稱“黑匣子”。

  如今,這個“黑匣子”被中冶賽迪“打開了”。

  歷經十餘年的研發和實踐,利用大數據、倣真等手段,中冶賽迪自主研發了“一體化智慧煉鐵技術”。

  該技術可在線診斷高爐運行狀況,通過數據挖掘、可視化監控、虛擬倣真、智慧化診斷等先進技術,實現煉鐵、燒結、焦化等鋼廠生産單元的一體化智慧管控,不僅提升了智慧化水準,還達到低耗、環保、安全的目的。

  在寶武鋼集團總部所在地上海,借助中冶賽迪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工作人員可現場實時監測分佈在全國的16座高爐的生産運行情況。

  “隨著智慧中心的建成,韶鋼的高爐運行數據也會實時上傳,上海總部一目了然。”王剛説道。

  五項流:

  助湛江鋼鐵投産第一年實現盈利

  韶鋼智慧中心,只是中冶賽迪在大數據智慧化領域創新運用的冰山一角。

  “作為一家工程技術公司,中冶賽迪服務的對象,絕非一個項目,一個領域。”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芝春説,這要求公司在大數據智慧化領域有大量技術集成,以應對不同的應用場景。

  中冶賽迪發明的五項流,便是體現。

  所謂五項流,指以項目整體為著眼點,以系統論為分析方法,以總體技術經濟指標最優為目標,圍繞“物質流”“鐵素流”“能源流”“排放流”“信息流”等多維度,創新形成的系統優化方法。

  “好比配置一台電腦,不能簡單地把最貴的處理器、顯卡、主板組裝在一起,那樣的性能不一定最好。”胡芝春舉例説,五項流做的是結合實際情況,從配置預算、主要用途方面出發,再把最合適的方案提出來。

  廣東湛江鋼鐵公司是首個運用五項流進行規劃設計的工廠,建成投産第一年便實現盈利;台塑越南河靜鋼廠也運用了五項流,現為東南亞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各項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事實上,通過運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中冶賽迪自主研發打造了一批與實體産業經濟深度融合的大數據智慧化産品,讓更多場景實現智慧化,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

  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冶賽迪打造了大數據分析挖掘平臺“西格馬”,並且與創新工廠投資的旗下子公司創新奇智合資在重慶設立了賽迪奇智人工智能公司,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的應用。

  在數字化方面,中冶賽迪正加大在重慶投資佈局,聯合兩江新區、華為、紫光集團合作建設産業雲,打造西部地區數據高地。

  自主研發:

  每15個人就有1項發明專利

  以大數據智慧化推動傳統産業創新升級,中冶賽迪在行業內做到了。

  為何中冶賽迪能掀起“智慧化”風暴,快速推出智慧化産品?

  一個現象或能説明:在中冶賽迪,每15個人便有1項發明專利。

  “國家提出大力發展大數據智慧化,我們只用了兩年左右時間就做出了系列産品,這背後,是企業團隊敢於創新,並致力於創新的結果。”肖學文如此表示。

  自主研發,中冶賽迪一直沒間斷。

  2008年,中冶賽迪的目標是,人有我無的,必須攻關掌握核心技術。

  8年後,中冶賽迪站在了行業制高點,又定下了新目標:未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近年來,在科技研發方面,中冶賽迪累計投入資金約12.96億元,平均每年佔營業收入的3.61%,遠高於全市平均水準。

  舍得投入,為中冶賽迪累積了大量核心技術,讓其得以保持技術領先,實現技術突破。

  近五年,中冶賽迪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近280項,按照4300名在職員工算,平均每15人就有一項發明專利。近三年,公司共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項,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冶金科學技術獎6項,重慶市科技進步獎3項。

  同時,中冶賽迪累計實施了220多項重大科技研發課題,到現在已有90%以上的科研成果已達到國內領先水準,30%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這些科技成果並沒有停留在理論上。中冶賽迪的科研成果轉化率達85%,科技成功合同貢獻率超過20%,為公司提供近150億元的合同提供支持。

  出色的實力,讓中冶賽迪成為國內工程設計領域的領軍者,也是標準制定者。近三年,公司參與編制的標準有104項,其中國際標準9項,國家及行業標準67項,進一步增強了公司在行業的話語權。

  創新是根本,人才是關鍵。中冶賽迪在人才培養和引進上,可謂不留餘力。

  截至目前,中冶賽迪共有高級工程師967人,教授級高工34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4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3人……

  “積極在大數據智慧化方面投入大量人力財力,最終目的,是為行業服務,為國家戰略服務。”肖學文表示,國家提出要把智慧化大數據和實體經濟結合起來,中冶賽迪做的,就是把科學應用和生産實踐連接起來,把創新運用到産業實踐中。

  記者手記》》

  舍得投入更要敢於投入

  周芹 楊駿

  在中冶賽迪,研發人員的收入多年來一直是工程人員的1.2倍,他們靜得下心來搞科研。

  中冶賽迪研發中心後面,有“有限公司”4個字,從2008年成立至今,就是集團的二級公司。

  在研發投入上,中冶賽迪從不吝嗇,近年來累計投入資金約12.96億元,平均每年佔營業收入的3.61%。

  舍得投入,中冶賽迪累積了大量工程領域的新技術,從而掌握了核心技術,改變了“人有我無”的狀況。

  正是因為有準備,當大數據智慧化趨勢來臨時,中冶賽迪才能搶抓機遇,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敢於投入,用最先進的技術及解決方案武裝自己,保持其行業領先性,企業有了持續的競爭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反觀重慶市,規模工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1.4%,雖高於全國平均水準,但從研發投入的結構看,佔全市規模工業企業數量3%的大型企業,研發投入卻佔全市一半以上,這從一個側面説明重慶市整體創新能力較弱。目前,重慶製造業整體還處於數字化普及階段,亟待加快推進智慧製造。

  為助推大數據智慧化,政府層面近年來頻頻出招,投入真金白銀支持引導企業。如去年全市工業和信息化專項資金中有87%用於支持大數據智慧化發展,其中又有1/3用於支持企業實施智慧製造;今年重慶將通過壓縮市區兩級財政一般性支出,新增10億元用於支持科技創新……

  政府的“舍得”,是為了引導,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和創新。

  在政府舍得投入的同時,重慶企業也須敢於投入,增強企業競爭力,趕上大數據智慧化飛馳的“列車”。

  重慶積極佈局

  到2022年推動5000家企業實施智慧化改造

  中冶賽迪正積極把大數據智慧化應用到實體經濟中。作為全國製造業重鎮,重慶在智慧製造領域有何佈局?5月29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經信委了解到,到2022年,重慶將推動5000家企業實施智慧化改造。

  2018年,市經信委對全市2600多家製造業企業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重慶有超過50%的企業生産方式以人工為主,近70%的企業未開展數字化産品設計,55%左右的企業未應用任何信息管理系統,75%左右的企業未應用雲平臺服務。重慶製造業整體處於數字化普及階段,亟待加快推進智慧製造。

  為此,重慶積極推進製造業智慧化改造。據統計,2018年,全市組織重點企業實施203項智慧化改造項目,建成了62個數字化車間、14個智慧工廠。實施智慧化改造後,全市企業生産效率平均提升67.3%,産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2%,運營成本平均降低19.8%,單位生産能耗平均降低17.3%。

  以此同時,重慶提出了未來4年,全市製造業智慧化改造路徑。

  到2020年,累計推動2500家企業實施智慧化改造,建設5個具備國內較強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20個智慧工廠和200個數字化車間,68%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製造階段。

  到2022年,累計推動5000家企業實施智慧化改造,建設10個具備國內較強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50個智慧工廠和500個數字化車間,84%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製造階段。(記者 周芹 楊駿 實習生 彭瑾)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