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綦江: 村社“三治” 居民點讚
重慶日報  2019-06-10 09:50:29

  原標題:綦江區古南街道通過“自治、法治、德治”提升基層治理水準——村社“三治” 居民點讚

  轄區範圍大、人口密、遺留問題多,如何才能用最少的資源為群眾提供盡可能完善的服務?

  6月7日,重慶日報記者在綦江區古南街道採訪時發現,該街道鼓勵村社“自治、法治、德治”,通過發動居民、整合社會資源,提升基層的治理水準。

  自治:“洋辦法”解決“土問題”

  6月7日,是傳統佳節端午節。上午9時許,古南街道綦齒社區的“端午頌”詩歌朗誦大會開始了,社區各個網格都組隊參加。

  “心口呀莫要這麼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社區居民張紹芳用“綦江普通話”與大家一起朗誦詩歌《回延安》。

  近幾年,綦齒社區的端午節都是居民比賽包粽子。“粽子已經包了幾年,都‘審美疲勞’了。”5月5日,在每月初例行的“居民議事會”上,張紹芳坦率地提出意見,“社區可以組織讓更多人參加的新活動不?”

  張紹芳的話讓居委會幹部有些尷尬,但沒生氣。在“居民議事會”成立時,大家就約定:要遵守可以讓大家自由發表意見的《羅伯特議事規則》,保持平和情緒,討論對事不對人。

  經過大家七嘴八舌的商議,居委會決定舉行詩歌朗誦比賽,優勝者獎勵《唐詩三百首》等經典書籍——參與的“門檻”不高,又能在平時帶動大家多看、多讀經典。

  “現在社區的重要工作都是圍繞‘居民議事會’提出的事項來安排的。”社區黨委書記葉曉波説,自去年實施這項制度以來,社區已收集居民意見上百條,討論並實施了管理社區寵物、利用空餘地修停車場等40余件事項。

  “‘居民議事會’解決了社區辦和居民想‘兩張皮’的問題,社區辦的事,件件貼心。”有61年黨齡的王昌元説。

  法治:10年的佔道經營戶搬走了

  前不久,曾在遇仙橋社區北街佔道擺攤賣水果的歐小波路過社區時,專門跑去看望幫他“挪窩”的社區老黨員王掏平。

  “現在我挪到門市裏,安逸多了。”歐小波感慨地説。

  歐小波在北街佔道賣水果已有10年。今年初,為規範北街的經營秩序,佔道擺攤的經營戶們被要求搬進店舖經營。在一片反對聲中,歐小波的聲音最響亮,理由是在北街搞熟了,換地方生意要遭做“死”。

  為此,遇仙橋社區成立了宣傳工作組,向這些經營戶宣傳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對接歐小波的是王掏平。一開始,王掏平吃了四五次“閉門羹”。通過做歐母的工作,歐小波的態度逐漸軟化。

  與此同時,王掏平也幫北街賣百貨的幾家商販找到了新的攤位,並幫他們高高興興地搬了進去。王掏平以百貨經營戶的例子勸説歐小平,並幫他在北街附近一個街口找到了門面。

  已經搬進去半個多月的歐小波現在非常滿意:周圍沒有同行,一去生意就不錯,收入還增加了;晚上不用守夜,可以安心在家睡覺。

  通過黨員帶頭宣傳法律、政策,並提供貼心的搬遷服務,北街的68戶佔道經營戶全部于5月25日搬遷完成,比原計劃提前了6天。

  德治:“管得寬”感染更多居民當志願者

  “本來‘管得寬’只是我們社區居民王慶樹的外號,他是個路見不平一定會拔刀相助的人。”沱灣社區居委會主任李東梅説,願意學習老王為社區服務的居民越來越多,沱灣就成立了“管得寬”志願者服務隊。

  志願者陳波是社區的低保戶,平時靠打散工維持生活,原本與社區聯繫不多。有一次,社區家庭經濟較困難的趙朝康夫婦燃氣灶壞了。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李東梅打電話給陳波,讓有過水電工作經歷的他幫幫忙。陳波趁午飯時間跑上門,花了近1個小時把灶修好了。老趙拿出錢準備表達一下“心意”,陳波把他手一推,邊跑邊説:“我是志願者,不收錢!”

  在社區體會到自身的價值,陳波加入志願者隊伍並成為活躍分子。由於能換天花板上的燈泡、疏通下水道,因此他還得了外號“海陸空”。現在,他沒事就到社區“待命”,與社區及居民關係更緊密、融洽。

  據了解,2017年10月,“管得寬”志願者隊伍成立時只有四五十人,現在已經有四五百人了,其中年紀最大的賀永華婆婆已經91歲,但仍經常跟著兒媳黎廷英參加活動,每次活動都笑得很開心。

  “志願者是我們實施‘德治’的重要平臺,這種精神上的感染,讓社區更有活力和凝聚力。”李東梅説。(記者 羅蕓)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