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牛!重大教授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聶建峰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網絡截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8日14時15分訊(記者 林楠 馮茴花)近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電子顯微鏡中心主任聶建峰與西安交通大學單智偉教授和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李斌教授合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Large plasticity in magnesium mediated by pyramidal dislocations”的研究論文,聶建峰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重慶大學為通訊單位,這是重慶大學首次作為通訊單位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
《Sience》期刊專注于報道全球具有重大原創性的科學成果,是世界範圍最具影響力和最權威的頂級科學期刊之一,該雜誌2018年影響因子高達41.058。
這項發表在《Sience》上的研究成果是關於啥?究竟有多牛?
據介紹,高強輕質的鎂合金作為一种經典的結構材料在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製造中廣泛應用。
然而,鎂金屬及鎂合金的大規模應用受制于其低塑性。這是由於鎂的〈c+a〉位錯滑移不能承載大的塑性變形。通常採取摻入其它元素的方法提高鎂合金的塑性,但這種方法成本太高,難以在實際應用中推廣。
該工作用原位TEM觀察純鎂在塑性變形中的位錯滑移機制,發現鎂的〈c+a〉錐面滑移係能承載大的塑性變形。當鎂晶粒小至亞微米級別時,鎂表現出遠高於其塊體材料的高塑性。
對此,作者提出,小的晶粒尺寸通常導致大的應力,這促使鎂晶體中更多的〈c+a〉滑移係開動,由此産生的塑性變形使鎂金屬兼具高的強度和塑性。
此外,小晶粒能抑制孿晶變形,而這正是大晶粒材料常見的斷裂機制。該機制有望提高鎂及其他金屬、合金的延展性。
該工作以“Large plasticity in magnesium mediated by pyramidal dislocations”為標題于2019年7月5日發表在國際頂刊《Sience》上。 該研究為完善鎂的塑性變形理論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數據,併為高塑性鎂合金的開發帶來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