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訪紅岩村等地,目之所見十分震撼” 中央網絡媒體採訪團赴重慶實地感悟紅岩精神
白公館工作人員向中央媒體採訪團講述“小蘿蔔頭”的故事。記者 張春曉 攝
紅岩青松沐風雨,不朽精神傳萬世。7月20日至21日,“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中央媒體採訪團來到重慶,先後走進紅岩村、白公館、渣滓洞、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等地,探尋紅岩精神的時代意義和重慶快速發展的成功密碼。
談感受
實地採訪深受震撼和感動
紅岩精神是在什麼背景下産生的?它的獨特內涵究竟是什麼?7月20日,採訪團成員先後走進紅岩村、白公館、渣滓洞實地感悟紅岩精神。
在白公館監獄舊址一樓監室,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吸引了採訪團成員駐足觀看。1949年,當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獄中時,難友們歡欣鼓舞,用紅色被面作紅旗,黃色草紙作五星,製作了這面寄託著希望和力量的旗幟。在二樓監室的一面墻上,挂著烈士們犧牲前總結血的教訓形成的“獄中八條”,採訪團成員們在白公館講解員的帶領下齊讀“獄中八條”,並與當下工作、生活相結合展開了討論。
“在渣滓洞、白公館等地聆聽了革命前輩的英雄事跡,深受震撼與感動。”採訪團成員、中國青年網記者唐希感慨道,無論是董必武留下的“六毛錢的檢討”抑或是周恩來在45歲生日時寫下的《我的修養要則》,每個故事都告誡自己,今後要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我也會在以後的工作中,用筆尖記錄這些感人故事,讓更多人了解紅岩精神。”唐希説。
話傳承
退休後投身紅岩英烈史料研究
“我將母親的一塊骨頭放在檔案袋裏,緊緊貼在胸口,這是我記事起第一次與母親靠得這麼近,我多麼想告訴母親我是她的女兒……”71歲的李繼業回想起40餘年前,清理母親楊漢秀遺物時的場景,忍不住哭了出來。一旁認真傾聽的採訪團成員中,也隨之傳來微微的抽泣聲。
“我出生不到兩個月,母親就因為參加龍潭武裝起義,不得已與我分離,而此次一別竟是我與母親的永別。”李繼業介紹,1949年母親楊漢秀被關押于渣滓洞監獄,同年11月被秘密殺害於歌樂山金剛坡的一個碉堡內。母親犧牲後,當時幫忙照顧李繼業的鄰居成了她的養父母。
雖然自幼便與母親楊漢秀分離,但李繼業追尋母親、繼承母親精神的腳步從未停歇。1998年,李繼業因病退休,但她並沒有選擇在家安心養病,而是積極開展革命傳統的宣傳教育工作,並擔任重慶市紅岩英烈史料研究會的副會長兼秘書長,協助紅岩聯線做好烈士家屬的有關工作。
看今朝
用紅岩精神譜寫發展新篇章
物流通道,是開放的重要基礎。重慶地處內陸腹地,不沿邊、不靠海,距離出海口2000多公里。如何彌補物流短板,發揮産業優勢,找到一條暢通省時且成本低廉的物流通道,曾經是重慶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的一大難題。
2011年1月,在解決了途經國家語言文字不同、托運方法和程式不同、收費標準不同、海關檢查要求不同等諸多障礙,首班中歐班列(重慶)開行,之後重慶以鐵路為載體,陸續打造了西、南、北、東四條國際物流大通道。截至2018年底,中歐班列(重慶)累計開行3015班,總箱量約25萬標箱,總貨值約1340億元。
“從紅岩村走到白公館、渣滓洞,再走到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目之所見極為震撼。”採訪團成員、光明網理論部副主編鄭芳芳説,把當初交通不便的地方建設成為如今銳意改革、不斷前進的現代化城市,正是體現了重慶人民不屈不撓、團結奮鬥、不斷奉獻的紅岩精神。
據了解,“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是中央網信辦重大主題宣傳活動之一。此次活動由中央網信辦傳播局主辦,光明網聯合浙江、河南、重慶、深圳、江西等省地網信辦共同承辦。接下來,中央網絡媒體採訪團還將奔赴深圳、江西等地,探尋“中國精神”在推動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作用。(記者 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