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銅梁:一條龍挺起城市脊梁
華龍網  2019-07-31 16:33:03

  原標題:【“雙曬”解讀】8分鐘背後的銅梁(下):一條龍挺起城市脊梁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31日10時30分訊(記者 李天春 陳星 李黎)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創造的“銅梁文化”璀璨誕生,斑斕多姿的重慶銅梁文明播火傳薪。

  一千多年前,銅梁龍舞這一巴渝民間藝術之花在這裡興起,歷經歲月淬煉,在傳承與發展中享譽世界。

  千百年來的演變傳承,“龍文化”已經深深根植進銅梁這片土壤。

  龍,代表團結拼搏,象徵幸福、吉祥。騰飛的銅梁龍,是藝術,更是精神。

  銅梁兒女挺起龍的脊梁,鑄造龍的骨氣。孕育了“靠得住、頂得起、過得硬、容得下”的銅梁脊梁精神。

  這種精神,已經融入到銅梁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就在銅梁兒女的血液裏流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741c814-72da-4545-b55f-c25fc43da727

荷和原鄉景區。銅梁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來龍去脈

  一條龍挺起城市脊梁

  “經常有朋友問我,銅梁的得名是不是因為産銅?其實,銅梁的得名是因為‘山梁橫亙,其色如銅’。銅梁無‘銅’,但有‘梁’,地有山梁,人有脊梁。”銅梁區委書記唐小平站在巴岳山下,望著遠山橫亙,一句“人有脊梁”道出了銅梁地名的來源。

  近日,重慶“曬文化·曬風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動銅梁篇推出,在“書記曬文旅”短片中,唐小平給大家帶來了全新視角的銅梁文脈。

  銅梁龍文化傳承千年,經久不息,在一代代銅梁人的傳承下,銅梁的“龍文化”已經化身銅梁最具特色,最具鮮明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基因。

  如何深入挖掘這些優秀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並結合時代要求傳承創新?

  銅梁給出答案:讓優秀傳統文化活在當下,為當下服務。

  通過廣泛收集整理散落的文化碎片,理清區域文化發展脈絡,深入挖掘“龍文化”的內涵及人文精神,最終形成了銅梁城市精神的明確表述——“靠得住、頂得起、過得硬、容得下”的脊梁精神,它于2017年被明確為銅梁的城市人文精神。

  “靠得住”即忠誠和誠信,“頂得起”即擔當和作為,“過得硬”即乾淨和自律,“容得下”即包容和團結。

  人,因文而有魂;文,因人得以興。“人”無疑是文化傳承歷程中最活躍、也是最為重要的因素。短片中,火龍表演現場,爐火熊熊,坩堝中鐵水融化,隨即火龍出場,鐵水開打,鐵匠師傅打著赤膊,鑽進漫天火花,只留下一句“老祖宗留下的,必須上!”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a818d541-8ed8-4f58-b1b4-2e8ef4fbaf2d

銅梁火龍表演。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黎 攝

  舞龍人以血肉之軀面對滾燙鐵水,靠的是勇銳之氣和擔當之能,更是把 “頂得起”的脊梁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

  銅梁人把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化身為團結拼搏的力量,在一次次舞龍儀式中,舞龍人從青春到暮年,漸漸學會了積極向上、勇於創新,學會了拼搏、奮鬥、不畏挑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c139b021-ddc8-4058-948d-695ae41459f2

群舞《龍把子》斬獲群星獎。重慶市群眾藝術館供圖 華龍網發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31日,群眾文藝領域的政府最高獎——第十八屆群星獎公佈獲獎名單。由銅梁區文化館、銅梁二中擔綱演出的群舞《龍把子》作為重慶唯一代表,成功摘得群星獎。

  一台演出“水到渠成”的背後,是銅梁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深刻提煉文化精神,將獨特的精神標識轉化為“靠得住、頂得起、過得硬、容得下”的脊梁精神,以文化滋養提升城市形象的生動實踐。

  于銅梁而言,這絕不只是一台節目的“水到渠成”,更是一種城市精神的“自然功成”。 

  龍馬精神

  一群人鑄造龍之骨氣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

  短片中老式唱片機流淌出的一曲《長城謠》,喚起多少故園情。

  90多年前,著名音樂家劉雪庵告別家鄉,從銅梁踏上了求學救國之路。在民族危亡之際,他用一曲《長城謠》挺起了中國民族團結抗戰的脊梁。

  20年後,邱少雲從銅梁走出,走出大西南,跨過鴨綠江,走進了共和國的英雄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4d101c6-329d-4f06-ad73-8ff497f1ea58

邱少雲烈士雕塑。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陳星 攝

  龍鄉銅梁,龍的精神讓銅梁人昂起了頭顱,挺起了脊梁,也讓銅梁兒女鑄造了龍的骨氣。

  自一千多年前自唐建縣以來,銅梁人在龍文化精神的感召下,忠誠可靠、自強不息、開拓奮進,涌現出陳達三、郭汝瑰、劉雪庵、邱少雲等一大批優秀傑出人物,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産。

  烈士風采猶在,英雄從未遠去。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c26acef3-b307-4f48-b29f-8ba83f71587c

優美田園風光。銅梁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今天,在銅梁,靠得住、頂的起、過得硬、容得下的脊梁精神還體現在眾多普通的銅梁兒女身上。

  退休校長吳定富,拾荒20餘年,幫助一百多名大學生,自己卻住在簡陋的公租房。問及原因,他只回答一句,“因為他們需要。”

  最美職工楊發英,懷抱著對公安事業的無限忠誠,用青春和熱情,用一名法醫的謹慎和冷靜,偵破命案、告慰亡靈。她用雙手,破譯了一個又一個死亡密碼,在多年的法醫工作中做出卓越貢獻。

  以及替子還債的全國誠實守信道德模範陳淑梅、李其雲夫婦;30餘年如一日助人為樂的擺渡人曠萬華;帶領村民修路、助推鄉村振興的“夫妻社長”陳志榮;20餘年不離不棄,背夫求醫的孝老愛親模範張均……

  脊梁精神已經融進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融進了銅梁兒女的血液,並薪火相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26e73fb-11f5-43d9-b0cd-88a5aed333f2

最美職工——銅梁法醫楊發英。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石濤 攝

  如今,銅梁志願服務活動冠以“少雲”之名,通過橫向覆蓋行業、縱向覆蓋基層的架構,多層次、多形式開展服務。截至目前,銅梁全區註冊少雲志願者已達13萬人,而銅梁常住人口60萬人,意味著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志願者。

  身穿“紅馬甲”的少雲志願者,已成為活躍在龍鄉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龍鳳呈祥

  一座城顯燦爛人文華章

  玄天湖畔,唐小平蘸墨題寫“巴岳山居圖”,伴隨畫卷徐徐展開的是西郊綠道、耕牛秧田,農人湖畔……

  顯然,這些不是銅梁“曬”出的全部。銅梁“雙曬”以厚重人文為鋪墊,襯映出當下靚麗風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ae06e31d-8d28-40c1-ae02-ae63947a1ed6

寬闊整潔的城市幹道。銅梁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 發

  銅梁之美,是原鄉之美、質樸之美,也是活力之美、生長之美。

  她的每一縷炊煙,每一灣水田,不僅能讓人記住鄉愁,更能讓人安放鄉愁。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銅梁區通過大力弘揚龍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推動了文化繁榮發展,提升了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推動了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a7ef35d-43e9-4ccd-9c1d-7506683fb7fb

蜿蜒的西郊綠道。通訊員 唐彬 攝

  今年上半年,銅梁實現工業增加值97.92億元、增長10.4%;規上工業企業産值256.94億元、增長13.2%;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規上工業企業産值分別增長26%、24.34%,佔規上工業企業産值比重達14%和35.74%。

  銅梁的目標是:用2至3年時間再造一個銅梁工業,力爭由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變成“主力軍”。

  同時,銅梁今年新建成的西郊綠道全長50公里,目前,這條“綠道”正向“綠網”“綠道經濟”不斷深化,串聯起5個鎮街的精品水果、清水養魚、花卉苗木、有機蔬菜、生態蓮藕等産業基地,以及多個景區和鄉村旅遊景點,圍合面積達5萬畝。

  西郊綠道不但帶活了一片産業,幸福了一方百姓,還加快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步伐,帶動銅梁鄉村全面振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7615678-9678-40cd-894c-10e709aaddf3

玄天湖美景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黎 攝

  近年來,銅梁工業發展迅猛,農業發展特色鮮明,城市人氣不斷聚集,生態環境日趨向好,民生得到極大改善,通過開展“把老鄉留在老家”活動,越來越多的銅梁兒女從外地回到家鄉,為家鄉發展注入活力。

  “脊梁精神”已成為銅梁獨具特色的人文氣質、靚麗的城市文化名片。

  如今,銅梁正在“建設”的大道上努力奔跑。也正如短片中唐小平所言:在這片大地上生活的龍鄉人,正在全面貫徹新的發展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步走在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新征程上。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