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民生改善 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重慶日報  2020-04-17 13:27:13

  原標題:民生改善 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重慶:民生改善 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一輛小型客車行駛在武隆區江口鎮通往後坪鄉的公路上,車上乘客非常高興。幾天前,武隆城區至後坪的客車正式開通,後坪鄉從此結束不通客車的歷史。(攝于2020年1月22日)通訊員 曾光全 攝

重慶:民生改善 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渝中區虎頭岩,市民和遊客在虎頭岩山城步道“空中懸廊”遊玩。(攝于2019年6月30日)記者 龍帆 攝

重慶:民生改善 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沙坪壩大學城匯賢體育文化公園,一小女孩正高興地蕩著鞦韆。(攝于2019年11月10日) 特約攝影 鐘志兵

重慶:民生改善 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重慶美術館,“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重慶選送作品展”開展,市民紛紛前往現場觀看展覽。(攝于2019年6月16日)記者 龍帆 攝

  以人民為中心,紮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這是重慶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重慶全力以赴,高品質打好脫貧攻堅戰,有效解決群眾後顧之憂;加快實施城市提升行動計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豐富業餘文化生活,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4月9日,渝中區觀音岩重慶雜技團排演廳。

  下腰、劈叉、倒立、翻筋斗……視頻裏,10多名小學員正在晨練。螢幕這端,指導教師遠程不停地糾正著動作。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雜技演員,需要牢記那句老話: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偷懶不得!”市文聯副主席、雜技團團長陳濤也走近畫面,親自督戰。

  從畫面看,這群孩子或在自家房前的土院壩上,或在相對空曠的大樹下練功——他們均來自我市深度貧困鄉鎮的貧困家庭。“孩子們十分優秀,練功刻苦,未來肯定有不少能成為耀眼的雜技之星。”陳濤説。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全市上下把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作為工作重點。雜技團也到酉陽車田鄉、巫溪紅池壩鎮、奉節平安鄉等深度貧困鄉鎮,有針對性地招收了14名學員。對這批特殊學員,雜技團採取與重慶藝術學校聯合辦學方式,學制6年,全免費,畢業後獲中專文憑,直接聘為雜技團正式演員,“一站式”解決貧困學生上學和就業問題。

   “幸運”的田萍

  在眾多學員中,10歲女孩田萍(化名)讓陳濤格外關注。

  她長得眉清目秀,練功也十分刻苦,成績提升很快,僅通過一學期學習,就已經能夠掌握一些雜技的基本要領,中間還曾登臺演出了一次。

  除了惜才,陳濤關注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她來自一個特殊家庭。田萍出生在重山阻隔的車田鄉清明村一個貧困家庭,在她5歲時,父親因病逝世,患有智力障礙的母親外出務工失聯。她成了家裏的“當家人”。

  這時,當地政府及時伸出援手,為她辦了低保,每月可領取500多元。村婦聯主席姚友菊照顧她的學習和生活等。

  去年9月,田萍與其他13位貧困家庭的孩子一起,走進了重慶雜技團的課堂。相比同齡小孩,除了文化課,他們還增加了雜技訓練、音樂課、舞蹈課等。這些孩子上學不僅不需要花一分錢,練功服、床單、被罩等也由雜技團提供。

  在重慶,像田萍一樣“幸運”的孩子還有很多。去年,我市通過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生活費補助政策,進一步健全了困難學生資助“兜底”保障機制,實現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

  不僅如此,我市針對性地加大了基礎醫療設施投入。目前,“三通”緊密型醫共體試點覆蓋18個區縣,縣域內就診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農村人居環境也得到持續改善。全市改造農村危房3.9萬戶,新建“四好農村路”2.5萬公里,建成入戶便道6762公里;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9.7%,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達到93%。

  2019年,我市實現11.44萬貧困人口脫貧,全市貧困發生率降至0.12%。“兩不愁三保障”落到了實處。

    “我們生活在風景裏”

  陳濤上班,主要呆在兩個地方:不是在渝中區觀音岩的辦公區,就是在南岸區的重慶國際馬戲城。

  工作之餘,陳濤最喜歡到南濱路上散步。充滿巴渝特色的彈子石老街、見證百年曆史變遷的法國水師兵營舊址、美麗如畫的海棠煙雨公園、一步一景的濱江步道……這些都是他的打卡地。

  他説,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我市推進了“兩江四岸”治理等一系列城市提升行動,讓他深切感受到身邊的變化。“城市顏值高,我們生活在風景裏。”

  “推窗見景”的又豈止是南濱路。現在,很多市民都感覺到,重慶這座城市山更綠、水更清、夜更美……

  一組組數據驗證著市民的感覺——

  近年來,我市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尤其在去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16天,PM2.5平均濃度下降5%。

  去年,我市推動“兩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間建設,共改造棚戶區5萬戶,主城區的“增綠添園”項目已完成226個,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

  全市城市管理水準也在不斷提高。目前,全市5000多名垃圾分類指導員上崗,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市級示範村已建成899個。

  《2019中國繁榮城市指數調查報告》顯示,在調查的100個大中型城市中,重慶的城市環境認可度,位居10個上榜城市第二,僅居北京之後。

   “這是重慶人想要的美好生活”

  “一座城市的發展,文化是靈魂。現在重慶人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了。”身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藝術家的陳濤,對重慶近年來的城鄉之變有著深刻的體會,談到他的老本行雜技更是感觸良多。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創團以來,重慶雜技團多次登上國際舞臺,捧回一個又一個國際大獎。去年5月,該團專門針對國際國內遊客打造的、集合多個國際金獎節目的大型雜技秀《魔幻之都·極限快樂Show》在重慶國際馬戲城駐場演出,填補了重慶主城文旅駐場演出的空白。

  “在家門口看大劇、參觀高規格藝術展、目睹體育賽事精彩瞬間已經成市民文化生活的日常。”陳濤如數家珍:僅去年,就有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油畫展和雕塑展、2019世界花樣滑冰大獎賽等高規格、高水準的藝術展覽及賽事在重慶舉行。如果你到區縣遊玩,可以看知名演藝節目《歸來三峽》《印象武隆》等;如果你走到磁器口、淶灘古鎮、安居古城、蚩尤九黎城等,能看川劇、銅梁龍舞、苗族歌舞等形式多樣的演出;如果你走進大大小小的劇院(劇場),隔三差五也都有經典劇目上演……

  來自市文化旅遊委的數據顯示,由於“重慶故事”有了更詩意、更人文的表達,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對遊客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去年,我市抓大文旅促品質化,持續打好“五張牌”,以大文旅增強城市發展能級、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全市共接待境內外遊客6.57億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7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32%。“山水之城·美麗之地”正以嶄新姿態讓八方遊客“行千里·致廣大”,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這不只是我個人想要的生活,也是很多重慶人想要的美好生活。”陳濤説。

  重慶今年將實施的重點民生實事

  ●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

  全市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0%以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保持在80%以上,主城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70%以上。

  ●推行中小學課後服務

  在有條件的中小學推行課後服務工作,探索形成服務工作機制。

  ●實施國家級貧困區縣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

  實現14個國家級貧困區縣(含已脫貧摘帽區縣)農村公辦幼兒園(含附設幼兒園、班)和取得辦園許可的農村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營養改善計劃全覆蓋。

  ●實施重慶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大學生資助

  對所有在市內外普通高校就讀的全日制學歷教育重慶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本科、專科大學生進行資助。

  ●實施“四好農村路”建設

  實施2056個未通達村民小組通達工程,建設里程4500公里,村民小組公路通達率達到100%;實施4738個未通暢村民小組通暢工程,建設里程9500公里,村民小組公路通暢率達到80%。

  ●推進景區公共廁所和農村衛生廁所建設

  新建和改擴建旅遊廁所340座,改造農村衛生廁所10萬戶。

  ●建立醫改便民長效機制

  持續推進醫改便民12條舉措,著重加強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建立覆蓋全市的遠程醫療協作網、在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推行“電子健康卡”普及應用3方面工作。

  ●建設提升主城區重點山城步道

  建設5條共76公里街巷步道、1條16公里濱江步道、1條75公里山林步道。

  ●完善提升人行道

  主城區打造人行道示範道300公里、整治人行道面積50萬平方米以上。

  ●在主城建成區邊角地建設社區體育文化公園

  在主城區建設42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

  ●實施主城區交通擁堵治理

  深化智慧交通建設,大幅提升我市交通管理智慧化、信息化水準,充分挖掘現有路網潛力,續建55公里公交優先道,緩解城市道路交通擁堵。

  ●加強公租房優化利用

  提供2萬套公租房面向符合條件的保障對象配租;提供0.5萬套公租房統籌用作安置房。

  ●推進社區養老服務“千百工程”

  新增社區養老服務站400個、市級示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40個。

  ●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計劃

  在主城區範圍內開展城市社區養老助餐、助浴、助醫“三助”行動;對全市150家符合條件的農村敬老院熱水供應系統及老人房間標準化、公共洗浴間適老安全化等進行升級改造。

  ●實施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工程

  在全市範圍實施農村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工程,實現有意願的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全覆蓋。

  (資料來源:市人民政府網)

  (重慶日報記者 袁尚武 韓毅)

責編:馮鈺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