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新業態 點燃經濟發展新引擎
重慶日報  2020-09-08 09:04:37

  原標題:新業態 點燃經濟發展新引擎

【城市遠洋】重慶:新業態 點燃經濟發展新引擎

  樹根工業互聯網在企業生産線所呈現出的“雲世界”。(重慶樹根互聯供圖)

【城市遠洋】重慶:新業態 點燃經濟發展新引擎

  位於重慶經開區中國智谷的飛象工業互聯網平臺智慧工廠展示中心。特約攝影 郭旭/視覺重慶

【城市遠洋】重慶:新業態 點燃經濟發展新引擎

  浪潮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企業生産運營賦能。(受訪者供圖)

【城市遠洋】重慶:新業態 點燃經濟發展新引擎

  坐在電腦前,管理者通過工業互聯網即可查看生産全流程;生産車間內,大量機器人在流水線上有序作業;田野上空,無人機盤旋著施肥、滅害蟲……近年來,各行各業不斷涌現的新業態,讓人大開眼界。

  特別是今年以來,在疫情防控下,新業態被進一步激活,成為推動企業復工復産的“加速器”和點燃全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工業幹細胞”上崗 助企業自我修復更新

  青菜頭采摘情況如何?榨菜成品包裝運輸是否順利?以前,為了這些事情,需要人工一趟一趟地跑田間地頭或生産車間;現在,有了“金蝶雲星空”工業互聯網平臺,涪陵榨菜公司管理者在辦公室內就能夠對原料採購、物資配送、財務管理等全流程進行遠程管控。

  “這次疫情期間,工業互聯網平臺發揮了大作用。”8月27日,金蝶軟體重慶分公司總經理張穎介紹,在金蝶工業互聯網平臺上,企業可隨時查看其設備在任意區域的運行狀況,包括機器運行、數據傳輸、設備狀態等各種數據都會實時呈現在平臺的大螢幕上,一目了然。

  張穎稱,由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的供應鏈協作、協同製造等多類核心解決方案,可以推動企業在生産場景中實現生産執行自動化、設備監管智慧化、倉儲物流精益化和品質控制精準化。

  重慶天人集團是一家提供汽車底盤懸挂系統等零部件配套的企業。在運用浪潮“工業幹細胞”技術僅僅半年後,企業就發生了一連串變化:生産成本下降了30%,産品不合格率降低了50%以上,産品成本核算週期由此前的一個月縮短為1天。

  “工業幹細胞”是比喻一種工業互聯網技術。“它能夠在生産過程中自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像人體幹細胞一樣,具備自我修復及更新能力。”浪潮集團副總裁龐松濤稱。

  “工業互聯網平臺有3個重要組成元素:製造業基因、信息化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3個元素缺一不可。”龐松濤説,基於這三類能力,工業互聯網平臺不僅能夠為政府、工業園區和企業提供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服務處理能力,同時還具備企業信息化服務能力和先進製造業生産經驗,能夠為渝企實現數據化、網絡化、智慧化發展賦能。

  千台機器人上陣 讓生産車間“不見人”

  “黑乎乎、油膩膩,錘敲電焊響噹噹”——這是製造企業給外界留下的老印象。

  然而在兩江新區魚復工業園,由物聯信息系統“裝備”起來的金康賽力斯汽車公司,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狀態:生産、管理全流程實現了自動化、智慧化、定制化和網聯化。

  金康賽力斯總裁張正萍介紹,與傳統製造業相比較,公司的智慧工廠充分利用物聯網、智慧生産、智慧管理系統等新技術,更加高效、節能、綠色、環保。

  據介紹,金康賽力斯智慧工廠的衝壓、焊裝、涂裝、總裝等各條生産線,以及電池和充電檢測車間,共有近1000台機器人,焊接、涂膠、滾邊、工位間輸送、大件上料等生産環節均採用機器人操作,基本實現了生産車間“不見人”。

  以衝壓零件品質控制環節為例,由於配備了藍光檢測,其檢測效率是傳統三坐標檢測的5倍,檢測精度可精確到0.05毫米。

  此外,在工業互聯網基礎上,金康賽力斯智慧工廠還形成了集成研發、定制設計、生産物流等模組化系統,生産信息在産品、設施、裝配線、車間以及整個工廠等“流轉”,實現了有效共享及統一管理。

  同樣位於魚復工業園的長安汽車兩江工廠,“智慧因子”已植入各條生産線的各個環節:在焊接車間,幾百台機械臂持續不停舞動,焊花按照精確節奏一朵接一朵“綻放”;在衝壓車間,2條“多連桿機械壓機+雙臂橫桿傳輸方式”的封閉式高速衝壓生産線,正按照每分鐘10-15衝次的節奏工作,車間壓機全部由國內自主研發、製造,換模時間僅需3分鐘(普通生産線為20分鐘)。

  據了解,長安汽車兩江工廠在實施智慧化改造後,已摘得3塊“金字招牌”:重慶市智慧工廠、重慶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智慧柔性焊接數字化車間、重慶市汽車高速柔性衝壓數字化車間。

  十個人幹一週的活 三台無人機兩天完成

  在智慧化帶動下,從無到有的無人機産業,正成為重慶製造業新業態的一抹亮色。

  “我種了1600多畝柑橘林,以前通常要雇10名工人施肥、滅害蟲,折騰下來少説也得一週。”榮昌區清鎮馬槽村農業種植大戶秦兆宏説,今年他請到了“強援”——由重慶樂禾無人機公司派出3名飛手操作3台無人機,僅用兩天就完成了所有植保作業。

  當前,無人機産業在兩江新區、九龍坡、渝北等地的多個工業園區均有佈局。這些無人機製造企業聚焦“無人機+應用”需求市場,通過拓展農業植保、航拍、安防、測繪等行業應用,推動行業“加速起飛”。

  “要發展無人機産業,技術、人才、資本是三大難題,只有將上下游企業聚集在一起,形成全産業鏈,才能逐一破題。”重慶無人機協會副會長胡海波表示,雖然沿海地區無人機企業已佔據國內大部分消費型無人機市場,但“重慶造”無人機的發展空間依然很大。

  重慶愛思翼航空科技CEO周少陽也認為,一方面,是重慶工業企業數量多,無人機應用場景潛力大;另一方面重慶智慧製造氛圍好,有利於無人機産業創新發展。

  以九龍坡區啟迪科技園為例,目前入駐該園區的多家無人機企業已覆蓋了無人機研發、無人機電力巡檢、無人機測繪等多個細分領域;在渝北仙桃數據谷,也成立了重點發展無人機的“航空小鎮”;在巴南、永川等多個區縣均建有無人機産業園……重慶無人機産業已從單一的個人消費領域,擴展到植物保護、測繪、能源、物流、應急救援等多個應用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以無人機製造為主的通用航空産業,成為重慶摩企轉型的“風口”,包括隆鑫、宗申等企業在內,紛紛投身無人機整機及零部件生産銷售,其自主研發的無人機産品已在我市及周邊地區農業植保、森林巡防等領域投用。

  數讀>>>

  20個

  到2022年,重慶將初步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製造業發展格局,培育3-5個國家級服務平臺,建成20個以上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轉型的製造業平臺。

  300多家

  目前,重慶機器人企業已達300多家,其中工業機器人企業超過120家,形成了陣容強大的機器人産業集群。

  120億元

  預計今年內,“重慶造”無人機年産能將達到120萬台,産業總産值實現120億元,“研發+製造+服務+應用”産業鏈將進一步鞏固完善。

  (數據由市經信委等提供)

  插畫均由李媛媛、唐琳繪製

  (重慶日報記者 付愛農 夏元)

責編:馮鈺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