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從上海中心大廈到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一棟棟摩天大樓畫出全新的城市天際線。他持續40多年的結構抗震理論研究,正是這些超高層建築的“底盤”更穩固、“筋骨”更強健的基礎;從上海音樂廳、玉佛寺大雄寶殿到民立中學教學樓,在城市建設、更新的過程中,一批建築物因為他領銜的團隊在建築移位改造方面的新技術應用成果得以整體保存。他就是我國知名結構抗震研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呂西林。
呂西林,1955年出生,1976年入黨,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于1984年起在同濟大學從事結構抗震研究和教書育人工作。曾兩次獲評全國優秀教師,獲上海市“四有”好教師(教書育人楷模)榮譽稱號;2021年獲“上海市優秀共産黨員”稱號。
迎難而上,行走在結構工程科學的最前沿
為什麼會將結構抗震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呂西林的回答很簡單:國家需要!
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時,還在西安冶金建築學院讀本科的呂西林,在學校操場上度過了幾個不眠之夜。大地震讓人們意識到房屋抗震設防的重要性,年輕的呂西林在心中埋下樸素願望:學成之後設計和建造更堅固的房子。
呂西林于1979年9月考入同濟大學結構理論研究所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師從我國工程抗震名家朱伯龍教授。“朱先生是黨員,也是國家首批博導。遇到工程難題時,朱先生不僅不怕,還會特別興奮,他思路活躍,總是帶著我們想盡辦法解決。”時隔多年,呂西林深情回憶。
1984年12月,呂西林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成為同濟大學第一位結構工程的博士,博士論文《砌塊房屋抗震能力分析及其數學模型識別》研究的課題,是當時國際上工程抗震的重要方向之一,且在國外尚未有成熟的研究成果。
上世紀90年代,上海開始加速“長高”——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而呂西林也迎來了學以致用的“高光時刻”。屹立在陸家嘴的上海中心大廈是全球第二、中國第一高樓。632米高的大廈,如何解決大風和地震時的搖晃問題?呂西林帶領團隊持續攻關,最終通過在屋頂設置電渦流阻尼器,有效減少大樓的搖晃感,提升大樓的安全性及舒適度。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將電渦流阻尼器用於超高層建築的抗風和抗震控制。
這些年,呂西林先後為國內50多項重大或重點工程的抗震設計作出重要貢獻,完成60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研究,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特等獎等獎項。2017年,呂西林獲“紐馬克獎”,成為當時這一獎項設立後的首位中國籍獲獎者。2019年,呂西林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分享知識更分享親歷,帶給年輕人心靈的洗禮
呂西林始終覺得,育人要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尤其像土木工程這類工科專業,和國家建設發展緊密結合,老師授課不能光講課本知識,還要講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國事、天下事,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
“抗震防災是一項公益事業,我們要有奉獻精神,也要有使命感和責任心。”這些年,呂西林培養指導了逾200名碩士、博士生,其中不少人畢業時選擇前往新疆等地工作。
在同事和學生眼中,呂西林是出名的嚴格——不僅在學術上嚴格要求不容絲毫馬虎、懈怠,而且更看重個人的品性。在他看來,“好學生不僅是專業過硬,而且要有信仰、有追求”。
談及對未來的設想,呂西林看了看手頭排得滿滿的工作日程,脫口而出:“培養學生始終是第一位的。”
以“大先生”的標準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呂西林初心依舊:為國家培養更多英才,讓更多優秀的年輕人為國家建設服務。(圖/同濟大學 文/楊鈞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