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精彩”的電影變“美”
近年來收穫“高票房好口碑”的《紅海行動》《戰狼2》等作品,在研究電影美學的專業人士看來,是否真的就“過關”了呢?5日下午,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長春電影節組委會主辦的2018年首屆中國電影美學年會在長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中國電影的美學形態:變遷與傳承”進行深入研討,著力研究從美學視角解決部分電影呈現出的“醜”的問題。
初衷:讓更多人知道美
談到選擇在第十四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舉辦期間召開首屆美學年會的初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電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表示:“將關於美學的探討併入長春電影節,為電影節增加學術理論探討的深度和廣度,可以説是兩全其美。”上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出現了一波“美學熱”,很多第五代導演的作品都會引發激烈的美學爭鳴。隨著電影市場化、産業化改革,電影美學一度遠離大眾視野。
“如果某部影片技術是好的、投資是大的、明星是多的,似乎會使人感覺比較精彩,但恰恰從美學角度來看是不美的,會讓觀眾産生‘有點醜’的感覺。”左衡説。業內專家和學者希望從中國電影的敘事結構、視聽表達方式、人物塑造技巧、文化傳播和時代精神等多個維度,及時做出分析、總結,以期充分發揮美學理論的指導價值。
解題:IP熱自身並不賴
這幾年,中國電影市場擴容、産業升級,觀眾的審美變化也加快了步伐。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每一次現有觀眾的成長、每一次年輕觀眾在電影市場的‘入場’,都會給電影的形態、美學面貌帶來很大變化。如果我們今天能在長春形成一個正確電影美學理念的話,未來將有助於中國電影的良性發育。”
當紅明星扎堆、反復翻炒IP……雖然這樣的電影也取得了一定的票房,但在業界反饋來看,還是批評者居多。索亞斌認為,IP熱的出現反而説明瞭電影創作經驗的匱乏,“一味貶低IP熱和銀幕上的流量小生於事無補,我們更應該通過挖掘創作者的潛在力量,甚至是幫他們找到適應觀眾口味和美學需求的出口”。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陳剛注意到,近幾年愈發火爆的網絡短視頻,對電影拍攝及審美風格産生了較大影響。“碎片化、淺層次閱讀,勢必造成電影本體美學的改變。鋪墊充分、以傳統邏輯敘事方式呈現故事的電影越來越少,反而是節奏明快、故事碎片化的影片會越來越多。這個現象值得我們共同關注”。(本報記者 畢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