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外園區成中國企業走出去新平臺
2018-03-30 09:30:46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編輯:許煬

  中國企業走出去風險投資論壇日前在廣東珠海舉行,不少海外園區“借臺唱戲”,向參會方推介自身,併發布招商信息。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境外産業園區正日益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新平臺和新趨勢。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已經邁入了3.0階段。如果説1.0版本是中國産品‘走出去’,2.0階段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如今園區‘走出去’正成為未來發展的新趨勢。”作為論壇主辦方的江泰國際合作聯盟主席沈開濤説。

  中國最早在海外建設工業園區的企業之一,天津泰達在埃及投資建設的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已升格為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9年來吸引超70家企業入駐,總投資額達1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3300個就業崗位。

  “天津泰達開發區母區大概1平方公里是2億美元的投資密度,而蘇伊士經貿合作區起步區1.34平方公里能夠吸引10億美元。”天津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中方執行董事魏建青説,6平方公里的擴展區已具備招商引資條件,將吸引投資20億美元,創造4萬個就業崗位。

  來自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企業在全球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99家,累計投資307億美元,入區企業4364家,同時為東道國創造就業25.8萬個。當年的新增投資則高達57.9億美元。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主力軍。然而,小米科技公司董事長雷軍表示,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民營企業常常面臨著對海外業務缺乏經驗、對當地法律法規以及文化缺乏了解等諸多困境。

  “而園區擁有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能夠打造較好的軟硬體環境,不僅降低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風險與成本,促進中國企業在海外集聚發展。更為東道國增加就業、擴大出口創匯、加快工業化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産業海外發展協會秘書長和振偉説。

  此外,為了更好匹配招方與投方需求,一些互聯網交易撮合平臺也應運而生。擁有6000家會員單位的優投網便是其中之一,其“朋友圈”已覆蓋國內外政府、大使館和投資促進機構、境外園區、海外專業投資機構。

  該平臺負責人項菁説:“現在越來越多大使館也在平臺發佈商機。去年下半年,一共有一百多條商機,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使館。”

  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表示,園區“走出去”有利於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之間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同,是實現“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路徑,也是推進國際産能合作的重要平臺。(記者 周強 孟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