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春日的陽光和煦地灑滿了都勻市毛尖鎮坪陽村層層疊疊的茶園。陽光下,深綠色的葉片泛著點點亮光。“這是茶樹在‘攢勁’呢,不到半個月,嫩綠的新芽就能冒出來啦,好看得很。春茶一採,我們茶農今年的大部分收成就有著落啦。”看著滿坡的毛尖茶園,都勻螺絲殼河頭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光輝笑出了聲。
“今年我們的茶園冬季管護做得好,茶樹長得壯,春茶産量應該不少,收入少不了。”在茶園務工的65歲村民張永鳳笑著接過話茬。
2017年,張永鳳和兒子楊開鵬在合作社上起了班。“我的工作主要是管護茶園,兒子炒茶。春天的時候,他一個月的工資就有5000多元呢。”靠著這片茶園,去年母子二人成功脫貧,還修起一棟兩層樓的新房子。“種茶可比種包谷賺錢多了,要是村裏還在種包谷,我們沒到茶園來打工,也不曉得好久才能修新房子,過好日子哦。”
拔掉玉米稈,種上毛尖茶,都勻市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數據顯示,2017年,該市完成新建茶園面積8032.67畝,全市茶園面積達37.53萬畝。同時,完成幼齡茶園、低産茶園改造3萬畝,佔全市改造茶園面積10萬畝的30%。玉米少了,毛尖茶多了,這讓像張永鳳、張光輝一樣的茶農收入節節攀升,生活越來越好。
“以前,村裏的山坡上是大片大片的包谷地。大家種包谷要育苗、移栽、施肥、除草,包谷成熟了之後還要一筐一筐背回家,辛辛苦苦一年,一畝包谷還見不到1000塊錢,日子過得苦巴巴的。”張光輝回憶。
2005年,張光輝獲得退耕還茶項目支持,種植茶葉24.17畝。2008年,他承包退耕還茶農戶100多畝茶葉,組織8戶茶農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擁有茶園面積5423畝,其中有機茶園600畝(無公害茶園面積3400余畝),股份制社員46戶,合同訂購茶葉社員340戶。“每畝茶園每年的産值在3000元以上,去年,我們的社員最多分到了10萬元的紅利。如今,家家不愁吃穿,生活滋潤,這樣的好日子大家在種包谷的時候,是想都不敢想的。”張光輝説。
如今,60戶112名貧困群眾在合作社務工,張光輝説,要讓大家都富起來,不能只盯著茶園,還要圍繞“茶”字做好文章。
為了做大“茶文章”,2017年,張光輝走起茶旅結合的路子。如今,合作社的農家樂、客棧開得紅紅火火,張光輝説:“春天、夏天的時候,一到週末,客房爆滿,去年估計旅遊收入有100多萬元。”
嘗到茶旅結合的“甜頭”,今年,張光輝又投資了500萬元,新修了一棟酒店,整合茶園、湖泊、農特産品等資源,繼續走茶旅結合的路子。
“酒店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明黔茶莊,預計在今年6月都勻市毛尖文化節之前開業。”張光輝笑著説:“到時候除了種茶、採茶、加工茶,村民們還能在酒店、飯店、山莊裏打工,增加收入渠道。”(記者 梁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