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關乎永續發展的綠色變革,也是貴州實現彎道取直、後發趕超的必然選擇。近年來,貴州成為首批三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被列為國家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省份等,充分表明瞭建設美麗中國,生態貴州在發力、生態貴州在行動、生態貴州在崛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圍繞“治山、治氣、治水、治土”,推動生態修復更好;久久為功築牢生態基礎,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5.3%,新一輪退耕還林面積位居全國第一。9個市(州)中心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平均比例達97.1%,88個縣級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平均比例達97.8%。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55.6%;依託生態利用、循環高效、低碳清潔、環境治理等“四型”産業發展,推動生態經濟更強。貴州因地制宜發展“四型”15大産業,實施大生態工程包、綠色經濟工程包項目332個、總投資超過2500億元,“四型”産業佔生産總值比重達33%,與大生態相關的生態環保産業投資超過1100億元、增長50%以上;堅持生産、生活、生態空間和諧共生,推動生態家園更美。全省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2個、國家森林城市2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11個、生態縣2個、生態鄉鎮56個、省級森林城市8個以及一批生態村、生態學校、生態企業、生態機關等。新增50平方公里城鎮綠地面積,新增51個綠色建築標識項目,山水城鎮加快鑄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已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50%農村人口受益,美麗鄉村惠及更廣;通過全方位先行先試和多角度發力,推動生態制度更實。貴州率先在全國成立生態環保司法機構,全省各級設立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專門機構89個,被列為全國環境公益訴訟試點省份。取消10個重點生態功能縣GDP考核,出臺全國首個地方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編制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全面推行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叮囑,貴州的生態“決不能大意”“一點也大意不得”。因此,對貴州生態文明建設而言,雖然成績、亮點突出,但要在新時代背景下與國家綠色發展戰略更加契合,更多的壓力、更大的責任也隨之而來。要成功繪就生態優良的美麗貴州,必須堅定生態優先理念,激活綠色基因,認識生態美、護航生態美、開發生態美,把“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堅定秉持“多彩貴州公園省”的總體目標。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契機,以全省為整體範圍,以綠水青山為背景,以全民參與、源頭防護為根本,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認識,項目化推進十大生態修復工程,全面治理十大環境突出問題,到2020年,全面建立産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成以綠色為底色、生産生活生態空間和諧為基本內涵、全域為覆蓋範圍、以人為本為根本目的的“多彩貴州公園省”。
妥善處理“百姓富”與“生態美”兩者關係。一方面,貧困依然是貴州最突出的問題,有必要保持比全國平均水準略高的既有品質又有效益的發展速度;另一方面,貴州生態環境脆弱,發展必須考慮區域特殊性。因此,必須守好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以厚植永續發展生態為基礎,以破解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主線,以生態優勢最大化、生態紅利釋放更充足為重點,在保護與開發中發現新業態、拓展新業績,推動“百姓富”與“生態美”良性互動。
融合發展大生態與大扶貧、大數據、大旅遊、大開放“五塊長版”。全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契機,激發綠色新動能,以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紅利共享型、優勢交換型産業為主,輔助配套綠色金融、綠色科技,推動“五塊長版”效能交融與集聚。
加快推動生態保護、治污減排、産業項目、改革創新“四個轉變”。推動生態保護由“抓住”變“抓牢”,加快完善綠色屏障體系。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完善空間規劃體系和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完成城市開發邊界劃定,繼續推進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以及耕地、濕地保護和恢復;推動治污減排由“約束”變“鐵腕”,加快完善污染防治體系。按照環境污染治理攻堅戰的部署,深入推進碧水、凈土、藍天三大行動,實施十大生態修復工程方案,推進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和十大行業治污減排達標排放專項行動,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水質良好江河湖泊的保護,組織實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編制實施重金屬綜合防控規劃,健全環保信用評價,推動環境大數據監測監控全覆蓋;推動産業項目由“護綠”變“用綠”,加快完善生態經濟體系。圍繞培育壯大綠色産業,實施綠色經濟倍增計劃,開展綠色製造三年專項行動,制定16個新增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産業準入負面清單,繼續發佈綠色經濟工程包項目,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項目化落實。實施重點園區綠色化、循環化改造,開展清潔生産試點示範園區創建,在産業園區推廣綠色製造技術,培育一批清潔生産示範企業。設立新醫藥大健康、文化旅遊等領域的綠色基金,鼓勵發行綠色金融債券、綠色公司債和綠色企業債。加快貴州金融雲建設,推動綠色金融大數據應用;推動改革創新由“特例”變“慣例”,加快完善生態制度體系。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統攬,完善生態保護區域財力支持、森林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強化生態橫向補償。推行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加快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綠色金融創新試驗區等國家專項試點改革進展。加快開展水權、排污權等交易,適時開展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産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節能量交易市場建設等試點。(劉思哲)
來源: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