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村民楊昌芹走上了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首場“代表通道”。
會後,她第一時間來到貴州日報全國兩會融媒體演播室,與我們分享了“代表通道”背後的故事。
“作為一位90後的少數民族代表,能有這樣的機會我很激動,更多的是感恩。”一改走上“代表通道”時的自信與沉穩,演播間裏的楊昌芹一臉激動。
雖然年輕,但楊昌芹卻有著不俗的經歷。從事竹編十年,從一名學徒成長為“赤水竹編”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並且在傳統的平面竹編工藝的基礎上,首創了“立體精細竹編”工藝,還帶領20多位村民一起依靠竹編走上脫貧致富路。
當談到帶上“代表通道”的杯子時,楊昌芹説,“你們看著好像很特別,其實她在我們的眼中就是一款竹編産品。”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竹編藝人全手工編制而成。除了杯套,還可以編制竹畫、竹蓆等各種産品。
在赤水當地,除了竹編,還有竹雕等竹工藝品。隨著赤水旅遊業的發展,竹工藝品賣得越來越好,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普通的竹編藝人,月收入能達到3000元左右”。
2017年10月,赤水市宣佈退出貧困縣行列,成為貴州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得知楊昌芹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家鄉的鄉親們希望她帶句話到北京來——感謝黨和國家對老區人民的支持,希望大家能到赤水來,體驗我們革命老區人民的熱情,感受我們越過越好的幸福生活!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大精準脫貧力度”“加強對民族地區的支持”,讓楊昌芹又在思考如何依靠竹編工藝帶領更多的鄉親們致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楊昌芹下決心,既然成為了赤水竹編的傳承人,就要把這門技藝傳下去、傳授好,“只要願意學我一定教。哪怕是殘疾人,只要會竹編,都可以為我加工産品,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
楊昌芹是那麼的自信。(記者王魯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