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像這個大一點的刺繡,一張就可以賺500元,勤快點,一個月我可以做三、四張。”侗族姑娘謝嗣英舉起她的刺繡高興地説道。
初春時節,在貴州黎平縣岩洞鎮銅關侗寨,不僅能聽到侗族大歌,還不時聽到繡娘做刺繡時爽朗的笑聲。這都緣于侗族刺繡培訓班在銅關開班,讓村裏40多個繡娘除了唱侗族大歌,還能做刺繡掙錢,每人每月都有1000至2000元不等的收入。
侗族刺繡培訓班的孩子們正在學習刺繡(供圖 黎平縣委宣傳部)
“像謝嗣英這樣的年輕繡娘,銅關村有20個,全縣有近400人。她們忙時幹農活,閒時就聚集在鼓樓下一邊唱侗歌,一邊做刺繡,一個月下來可以賺到2000多元。” 侗族刺繡培訓班負責人陸婷説。
“我有一個美麗的刺繡夢,想儘快挖掘和整理好侗族各個區域、各種風格的刺繡精品圖案與實物,通過建檔、陳列等以不同形式保護起來。我想帶領繡娘努力將侗族服飾、侗族刺繡文化推向全國、推向世界,讓做刺繡的人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陸婷激動地説道。
2014年陸婷創辦“彥婷手工刺繡坊”,隨後在岩洞、龍額、肇興、高屯、蒲洞等地創辦了侗繡刺繡坊,並開設刺繡培訓班。目前已有刺繡基地7處,相繼帶動了500多位農村婦女學習侗繡,其中有80名是殘疾人。
在肇興侗寨長大的陸勇妹,也是鄉親心中的女能人。
大學學歷的陸勇妹,原本在幼兒園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正是因為當老師,她發現很多留守孩子性格孤僻,暴躁,有的甚至出現了抑鬱症。為了讓更多的母親能夠留在家陪孩子,陸勇妹辭職回侗寨,與陸彥梅在2015年一起成立“侗品源”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
組織了100多名婦女, 分工協作,織布、染布、刺繡,把侗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藍靛靛染工藝發揮到極致,並研發出多種純植物彩染。通過不斷尋訪和反復試驗,把侗族失傳了近百年的豆染技藝掌握並加以提升和運用,結合靛染、扎染、蠟染、刺繡等工藝,研發創新出圍巾、服飾、床上用品和手工布包等多種布藝旅遊産品。
繡娘們正在刺繡(供圖 黎平縣委宣傳部)
目前,在黎平縣城和肇興開設有三家實體店,借助“互聯網+”,開設了淘寶店和微店,成為當地試水農村電商的第一批創業者。三年來,先後培訓了600多人次,帶動貧困婦女360余人,其中210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侗鄉黎平的大地上,像陸婷、陸勇妹一樣的女能人還有很多,遍佈種植、養殖、家政、旅遊、商貿、服務等各個行業,她們不等、不靠,主動學知識、學技術,勇敢自主創業,成了帶領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路上的“領頭雁”。(文 楊秀銀)